论语读后感2则

论语读后感第一则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就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也,好古,敏也求之者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连孔圣人对待学习都如此谦虚,更别说是我们了?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人生因此更加厚重。那么如何学习呢?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且学且思、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很适用于我们教师的成长?边学,边想,边学以致用。老子也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虚心地学习知识,积累成长所需的能量,只有经过这样的学习与历练,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地自己、从而有所感悟。
论语读后感第二则
孔子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孔子活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孔子仁德兼备,知识渊博,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学者和大思想家。当孔子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作为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当然是有必要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精辟的论述,自然而然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点与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德的观点相契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没法透彻地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是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