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八分钟就杀死女主角?近年最火国产剧的导演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文 | 柳残月
《人民的名义》里说过这样一句台词:「有图不一定是真相,至少它不是全部的真相。」
这句话和它的导演李路的新作《天衣无缝》竟然有一种奇妙的呼应。
刚好,《天衣无缝》的编剧,也是近几年来最好的谍战剧《伪装者》的原作者,它可以和《一触即发》《伪装者》一起看做「谍战三部曲」,只不过时间线在《伪装者》之前。
从小说的名字来看,显然贵婉是主角,但是无论是小说还是剧集,都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定,那就是在一开始,就杀死了女主角贵婉。
《天衣无缝》的时间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讲述地下工作者与敌方周旋,保护地下红色交通站的故事,代号为「烟缸」的地下工作者贵婉是这个保护计划里的核心人物,但是在剧集刚开始八分钟左右的时候,她就惨遭暗杀。
贵婉遇害
李路太敢拍了,这简直是给自己出了一道超难的题目。
之所以会说「不是全部的真相」适合形容《天衣无缝》,就是从贵婉的死这里开始的。
主人公去世,并不等于着故事的结束。
相反,这场主人公事先张扬的死亡是一个楔子,引出了背后所有的故事,也是《天衣无缝》作为一部谍战剧,打破了既有格局的关键。
开篇杀死女主·不可靠体系
这个「破」的核心在于,《天衣无缝》用开篇杀死女主这个相当大胆的设定,完成了对「不可靠体系」的构建。而这个「不可靠体系」,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体现。
第一层,是它会用闪回、倒叙、回忆来讲述故事,由此带出贵婉的主人公身份,就像是在第一集里,我们就能随着资家大哥资历群的回忆,看到他与贵婉的过去。
大哥资历群
在这条回忆线之外,贵婉死后的故事依旧在继续发展着,贵婉的母亲因为愧疚,让贵婉的哥哥贵翼去找到另一个「贵婉」,当初被赶出家门的姨太太生下的孩子,只不过这个孩子是个男孩。
而贵翼也就去找到了这个名叫资历平的资家三少爷,他看起来是个文雅的教书匠,装得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贵婉。但事实上呢?
贵婉死的那晚,资历平也在现场,并因为贵婉的死痛苦不堪,他和贵婉之间的真正关系,还是一个谜……
另一个「贵婉」资历平
由此,剧集「不可靠体系」的第一层——「不可靠叙述」也就建立起来了,不管是已经定格的过去还是正在进行的当下,都是由不可靠叙述者提供的、部分真相的视角,比如资历群片段式的回忆,再比如资历平的假装不知情。
这使得我们在过去和当下,都无法窥见事情完整的真相,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不可靠」的,这样的叙事方式,其实对观众是一种挑战,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有些质疑的声音,说《天衣无缝》开始部分的情节太过烧脑,稍一走神就很容易跟不上剧情进展。
这其实是《天衣无缝》所采取的不可靠体系在剧情进展的初级阶段带来的必然感受,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在一开始就讲清楚这个故事,而是在一开始做好一个复杂的局。
这些片段式的叙事、板块式的时间返回,都是《天衣无缝》的局里最基础的框架,有了前面的这些复杂与迷惑,在后面剧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才能产生环环相扣、处处呼应的紧张感。观众也因此能够成为剧情主动的解读者和分析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填喂的对象。
在导演李路看来,这也恰恰就是《天衣无缝》「好看」的地方。
不可靠时空·不可靠人物
我们都知道,生活就像多米诺骨牌,也有蝴蝶效应,很容易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往往就是一个很细微的点,就能引发结果完全不同的风暴效应。这也就是剧集「不可靠体系」的第二层——「不可靠时空」得以建立的基点。
过去的贵婉的经历,她的身份与影响,是一点点释放出来的「不可靠叙述」。
但与此同,现在的时间线又在不断推进。过去和现在要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才能成立。
这就意味着,由于过去的「不可靠叙述」,会导致不完整的过去每次一有新的线索揭露,都会为现在正在进行的保护计划,又或者对替贵婉的复仇行动,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由此给《天衣无缝》带来的,是「可变性」极高的剧情。导演李路将其解释为用于制造反转和悬疑感的「复合时空」,其实是一个意思。
说到反转,这个是李路非常擅长的,看过《人民的名义》的观众应该记得,对李达康书记这个人物的表现,就有着非常戏剧性、极具反差感的反转时刻。第二集时,李达康把双手架在椅背上,头埋进去,默念着「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听着下属给自己汇报工作,那种严肃的政治正剧的感觉一下就铺满了整个屏幕。
结果下一秒,李达康就抬起头来,对着属下大发雷霆。
还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他自己捞钱去,我背黑锅,什么玩意儿!」
这种从正剧范儿到戏谑讽刺的转换,有演员吴刚很大的功劳,当然也离不开李路对人物和戏剧节奏的整体把控。开始时压低的镜头跟随着李达康身体动作的变化,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察态度,代表的是下属们观看李达康的视角,这种凝重气氛只有在前半段酝酿充分,才能使李达康之后的发怒,达到最强的反差效果。
这样的反转还体现在《天衣无缝》剧情进展到第四集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和贵婉穿着一样衣服的杀手,他(或者她)当然不是贵婉还魂,而是另有其人。
而到这里,剧情中至少已经出现了「三个贵婉」,也就延展出了剧情中的「不可靠体系」的第三层——「不可靠人物」。
小资曾经应该拥有贵婉的名字,已经死去却总在影响着一切事情变化的真贵婉,还有这个神秘的杀手贵婉,这三个身份共同组成了贵婉这个人,确切地说,贵婉并不完全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有着多重性的人物,甚至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
与之类似的还有资历平,从他能目睹贵婉的死我们就能知道,他的身份绝不仅仅是个教书匠那么简单,他也同样是一个有着多重性的人物。
这些不可靠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导演李路的话来说,就是「听起来复杂,但只要认真看,很快就能理清楚。」
总而言之,以「不可靠体系」来结构整部剧集的《天衣无缝》,可以说是把谍战剧的烧脑程度和复杂程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你甚至会下意识地觉得这绝对是出自一个非常擅长把控谍战剧的导演之手。
但李路,其实是第一次拍谍战剧。
不重复·快与慢
李路导演从来都不拍重复的类型,在《人民的名义》大火之后趁热打铁或许是不少人会选择的做法,但他却转向了自己从来都没尝试过的谍战剧。
说「从来都没尝试」或许是有些夸张的形容,因为《人民的名义》中悬疑和推理的部分,其实也可以被看做《天衣无缝》的某种前奏。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宏大而复杂的政治题材剧集,最难的部分其实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处理好这个巨大体量的群戏。群戏中的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阶层、一个代际,而在他们背后,是多侧面、多层次、包括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阵营的不同现实。
李路在每集四十多分钟的体量内,既保留了反腐主线的推进,也做到了对人物群像、乃至群像背后社会百态的刻画。像是在李达康下令拆迁大风厂的部分,对护厂工人的刻画,就已经上升到了社会观察式现实主义的层面。而那些文字空间中所实现的勾心斗角、你来我往尔虞我诈,也被李路通过对角色们微表情表演的捕捉、微妙细节处的呼应,变成了纯影像化的迷局。
不可否认的是,《天衣无缝》和《人民的名义》,确实不管在年代、人物、还是类型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在这之后,他还会尝试拍摄军旅题材的《毕业了,我们去当兵》。
如果说《天衣无缝》和《人民的名义》都还算是类似的强情节剧的话,那李路曾经执导的《老大的幸福》就完全是另一个场域内的生活式情感剧了。
这还是范伟第一次主演电视剧,即便是没看过这部剧的人,应该也都听过那首《幸福就是毛毛雨》。
《老大的幸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生活式的剧集甚至比强情节的剧集还要难拍,它不像《天衣无缝》那样有枪战、追捕、审问等高紧张度的戏份,可以展示出导演更为强烈的影像风格,而是需要「藏着拍」,把自己的镜头感隐没为一种日常的静水深流,不被观众察觉,甚至整个影像系统,都要为演员的表演服务。
把《老大的幸福》与《人民的名义》和《天衣无缝》相对比,你就能明显感觉到李路的「藏」带来的那种自然感和生活感。范伟表演中最细节、最微妙、最精华的那些部分,也都悉数被李路捕捉到了。
李路是个不肯呆在舒适区的导演,这在电视剧领域里,其实相当「反社会」。
与这个一切都讲究着快的时代相比,李路又是比较慢的那种导演,他坚持两年左右才拍一部戏,并以此来保持好自己的创作节奏和创作状态。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的「慢」,他才能在创作上呈现为一种「快」,即便每一次拿出的作品都是不同的类型,也依然有老练的成熟质感。
李路还有种非常特别的挑选剧本的方法,除去专业的剧本团队之外,第一批看到剧本的,往往是最普通的读者,他的身边人,驾驶员、财务工作人员,都有。
因为他觉得,越是业余的读者,给出的意见越是简单和直接。
业余的读者偏重于感性的印象,而好的作品,往往是理性和感性共存的。感性负责打动人、理性负责说服人。很多专业创作者,往往过于看重理性的精细雕琢,却忽视了感性上该怎么一击致命。
《天衣无缝》在感性上,是家国大义、兄弟角力;在理性上,是复杂而精准、环环相扣的叙事。
我们总说,普通观众才是一部影视作品是否优秀的判断者,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李路的作品,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通过了这场最难的考试。
即便总是在拍摄不同的类型,李路也始终在尝试着为这些类型化的作品中加入新元素,比如《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当代反腐剧里,就加入了不少悬疑和推理的元素;《天衣无缝》这样的谍战剧里,又加入了不可靠体系这种美剧元素。
李路不仅不愿意呆在同一类型的舒适区里,就是在每个「第一次」的创作里,他也不愿意呆在这个类型已经被反复验证过有效的舒适区里,总跃跃欲试地要做出新的尝试。
这样的创作欲,同样也是充满理性和感性的。
理性的层面,是不愿重复自己的内驱力,感性的层面,则是对影视的那种热爱,永远充满探索的好奇之心,总想要去挖掘出更多的未知。
从创作理念的角度上来看,导演大致可以被分成两种,一种是始终在创作着类似的、自己擅长题材的导演;一种是始终在不断求变突破的,尝试不同题材的导演。
这两种创作理念,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路径不同罢了。
前者是在一种积累中实现突破,在每一次的创作里都要在前作的基础上予以升级,以大量具有共性的作品,叠加出自己作者性。
而后者,则每次的创作中都是一次对自己的破与立。
电视剧圈有一句老话说,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它是编剧的艺术,编剧才是一部电视剧的真正「作者」。这话可能经常是对的。不过,导演型作者绝对存在,在整个中国电视剧圈可能不超过十个?李路肯定是其中之一。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因为房子而毁掉所有生活,这部电影讲得太真实
这部电影,竟然让爱因斯坦和梦露在一起
趣味调查:为什么我们要假装看过这些经典电影
《电影日子·2019电影历》
365天,365部电影
极致美学设计,增加生活的仪式感
和我们一起
把日子过成电影
扫描二维码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