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句子摘抄 > 血腥变态信息进入中小学考题:百度百科暗藏大坑

血腥变态信息进入中小学考题:百度百科暗藏大坑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4-03-25 11:53:28 阅读: 次

血腥变态信息进入中小学考题:百度百科暗藏大坑

在↑点击「书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7点,提前读文章

黑幕爆料,三观尽毁

书单君是个专职写作者,平时免不了上网查查资料。

每次通过关键词搜索资料,总会碰到一个排在前面的资料库:百度百科。

虽然“知识都来自百度百科”成了一种形容浅薄、偷懒的调侃,但应该承认,百度百科客观上还是帮了许多人的大忙,包括书单君这样的写作者。

许多行业内的专家、名人,都以拥有专属的百科词条为荣。

一些企业或组织,也将它当成品牌营销的权威平台。

近几年,这个平台也在跟各种专业机构合作,不断提升可信度和权威性。

百度CEO李彦宏,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科技编辑杰森·迪安采访时曾说:

百度百科,它是中文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之一。

对于百度百科做出的贡献,以及它不断提升专业度和权威性的努力,书单君看得到,也心存感激。

但是,最近一个关于百度百科的黑幕爆料,却让书单君三观尽毁。

这个黑幕不是书单君发现的,但非常非常恶劣。

鉴于书米中有很多正处于求学阶段的莘莘学子,也有许多致力于终身学习的大好老中青年,书单君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个爆料告知更多的人。

就当是提个醒,多一个人知道,就避免多一个人入坑。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知乎上一个名叫“红茶魔术猫”的网友,标签为“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发明家”。

他写了一篇叫《恋尸癖篡改的历史是怎么从百度百科进入语文课堂的》的推文。

这篇推文提到:

有一居心叵测的叫“说明补充”的ID,从2019年前开始,就给百度百科中众多女性人物词条,添加子虚乌有的假资料。

最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假资料是清一色的血腥、肠子流出、尸体肢解、虐杀等情节。

比如在宋代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百度百科词条中,这哥们煞有介事地引用了两个叫《英烈夫人祠记》、《杨国夫人传》的材料,添加了以下血腥信息:

粱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

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

据“红茶魔术猫”考证,《英烈夫人祠记》、《杨国夫人传》都是压根不存在的假材料。

书单君搜索了一下(还是用的百度)这两个东西,发现网上也有许多人在询问这两个材料的出处。

这两个材料,相传为明朝人所写,但绝非正史,里面提到的粱红玉战死被尸解的情节,也多为胡编乱造。

如果说,对单个女性历史人物的篡改,还可以归咎于篡改者受了其他材料的误导,那么,对众多女性历史英雄人物都进行类似的篡改,就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了。

据网友举报,除梁红玉外,被同一个人“祸害”的女性人物词条还包括:

平阳公主、刘金定、佘赛花、穆桂英、李素贞、方咏春、苗翠花、奇俊峰、贺英……(为避免引起不适,书单君就不一一列举其中添加的变态材料了,想深究的书米,可以自行移步查看这些词条的历史版本。)

注意,这些女性人物有的是文学虚构,但也有些是近现代女性英雄。

按照201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种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很可能涉嫌违法。

好在经过网友举报,这类变态“资料”,有些已经被删掉了。

但是否还有遗漏,书单君不敢保证。

也许你会说,这种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本来就不可考,有些还是虚构的文学人物,胡编乱造一番也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但其实这种篡改的危害性几乎不可控,如今,都已经已经祸害到我们的孩子了。

根据一些学生反映,类似血腥的描述材料已经进入中小学试卷,成了正儿八经的教学材料。

有学生做了相关试题之后直言:至今都有阴影。

这是真的,书单君搜索到了一个“七年级一对一辅导语文测试卷”,里面就有:

更可悲的是,有些影视剧,比如2019年开播的电视剧《精忠岳飞》,其中梁红玉战死的情节,据说编剧就参考了当年的百度百科。

假信息通过百度百科“加持”,影响了影视剧创作和教学材料编写,从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贻害无穷。

变态行为频频得逞为哪般?

这个在百度百科词条中肆意添加虐尸情节的人,到底有何居心呢?

这个问题,书单君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直言,这就是个变态。

变态者的变态行为不可能完全杜绝,但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要想想办法,防止这类变态资料侵入我们的信息源头。

这就说到百度百科,作为信息的把关者和守门人,既然宣称自己是权威,就应该担负起相应的审核责任。

在拷问这个变态者的居心时,或许更有必要拷问,为何这些变态行为可以频频得逞?

如果是单独一次篡改得逞,我们还可以说是因为疏忽所致,但现在几乎是常年的、多次地篡改,那就需要问问:

百度百科的审核机制或词条编辑规则,是不是有漏洞,甚至就已经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这些年来,吐槽百度百科的案例,屡见不鲜。

书单君在微信上随手一搜就出来一大堆。

比如之前,百度百科上有个叫“世界十大鬼才音乐人”的词条,里面提到中国的音乐人周杰伦入选。

后来有专业音乐人士指出:

杰伦的音乐是厉害,但世界上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评选好吗?

这个词条根本就是捏造的,硬是把杰伦塞进去,这不是高级黑吗?

如今这个词条已经被删除了,但架不住它的“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可”,至今网络上还流传着依据这个假信息编成的文章。

再比如,更著名的一个涉及公众安全的案例:关于“马兜铃酸”词条的争议。

此前,百度百科词条中,“马兜铃酸”被说成具有抗癌作用。

但后来据《科学》杂志旗下的医学子刊证实:

亚洲(特别是中国台湾和大陆),肝癌的发生与“马兜铃酸”导致的突变密切相关。

所以,“马兜铃酸”不仅不是抗癌物,反而是1类致癌物。

好在争议过后,百度百科进行了更正。

但书单君想问的是,更正之前是不是已经有医务人员被误导了呢?

想想觉得蛮可怕的,这可是直接关系生命安全的大事啊。

还有一个案例,书米们估计也有印象。

2019年那会,余额宝的百度百科词条,被人添加了一个虚假的人工服务热线。

这个热线实际是一个诈骗电话。

一位江苏常熟的网友,被骗了5万元。

后来还是余额宝官方微博发了提醒,百度百科才改正过来。

书单君并不想为黑而黑,也不是故意跟百度过不去。

但问题就摆在眼前,过去出现过的问题现在依然如故,有些涉及到公众利益,书单君觉得有责任出来说一嘴。

这个世界太疯狂

书单君知道,全世界的互联网百科产品,控制虚假信息都是个难题。

比如著名的维基百科,是网络开放百科的始祖,也一样经常被吐槽。

最早的维基百科,设立之初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打破信息源生产的垄断。

它是一个由用户自己创造、添加和编辑的网站,2000多万条的海量词汇,准确性和时效性,都有赖于网友,以及超过8万多人的志愿者群体。

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上线,当时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的想法很简单:

希望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在线百科全书。

后来的模仿者,包括百度百科,都继承了这一特性。

但这样的开放性特征,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人可编辑,意味着人人可篡改。

这是类似网站频频遭人诟病的根源。

不过无论如何,像知乎网友提到的,同一个人大规模常年篡改,几乎把百度百科当成满足个人恶趣味的创作平台,还是让人感觉相当吃惊。

这意味着平台内容审核,几乎形同虚设。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百科跟其他网络百科还不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为在百度搜索这个利器的大力支持下,它的影响力恐怕要超过任何一个百科类网站。

你现在通过百度搜索任何一个陌生的东西,百度百科总会在最前面,所以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说它是中国人的共享词典也不过分。

往这样的信息源里恶意掺假,必然导致信息的源头性污染,无异于往水源里下毒。

这相当于在教科书里篡改历史,在语言字典里掺入虚假信息,行为同等卑劣。

这会给一代一代人洗脑,会污染大量依据这些“权威”信息写成的作品。

百度百科的血腥信息可能影响了中小学试卷和影视剧创作,之所以让人恐惧,也是这个原因。

下面书单君就来告诉你,保证信息源头“无污染”有多重要。

熟悉好莱坞电影的书米们或许都有个印象: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美国中情局的形象一直都非常正面:高冷、专业、热爱和平。

这在言论自由的美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

实际上,那是因为中情局牢牢掌握着自身形象的信息生产。

他们内部有个部门,专门负责与各大影视公司、新闻和学术机构联系,半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合作,把中情局的形象往他们自己需要的方向塑造。

与此同时,中情局又把自己弄得特神秘,拒绝一般的媒体机构主动报道。

这样一来,公众只能从中情局控制的信源中了解它,获得的形象无论真假,都只能信了。

有一本书专门介绍这事,叫《好莱坞内部的中情局》。

想知道控制信息生产,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本书可谓经典。

不过最厉害的,还不是控制影视、学术和新闻作品这样的二手信息渠道,而是真正从源头上控制信息生产。

比如,在人们通用的工具辞典上动手脚,在习俗礼仪、共通的常识上去塑造。

熟悉奥威尔的著作《1984》的书米,可能会更了解这点。

书里频频提到的“新话词典”,就是编纂者从信息源头植入政权合法性的工具。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良,都会在这样的词典里做一番新的解释。

颠倒是非,指鹿为马,都是轻而易举之事。

其实奥威尔描述的并不是虚构的故事,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词典的编纂都是相当严肃的大事。

这是因为,语词是思想的源头,而词典又往往被我们视为语词争论的最终裁判者。

客观地说,网络百科这样的开放性词典,比过去任何的纸质词典,都更容易避免信息生产的垄断。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有自己独特的“烦恼”。

比如,美国统计学家、作家纳特·西尔弗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出的预测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预测都失败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

这些代价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预测者们被众多信息中的噪声干扰,而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信号。

换句话说,信息源单一不是好事,但信息源太多,也会让人凌乱。

书单君并不主张回到过去的封闭时代,但不得不提醒的是:

开放性的网络百科,虽然足够开放,但它如今也成为许多人的利益博弈之地。

掺杂利益,信息自然无法保证客观准确。

事实也是如此,现在出现了许多帮人打造百科词条的专业公司,都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了。

尤其是一些企业、明星类的词条,几乎成了自我吹嘘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书单君觉得,作为普通读者也好用户也罢,务必打破单一权威信源迷思。

别偷懒,需要确证某个关键信息时,切忌依赖单一信源。

这不是因为书单君刻板守旧,实在是这个世界太疯狂。

你不知道的事,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主笔| 左页 编辑| 止戈

图源| 知乎网友红茶爱上猫、《国土安全》

视觉中国、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百度,还有很多搜索平台和技巧

这里有一个搜索课

能够帮助你

快速找到你想要的信息、资料和人脉

portant="important" box-sizing:="box-sizing:" border-box="border-box" rgb="rgb">

推荐测试

portant="important" em="em" box-sizing:="box-sizing:" border-box="border-box" rgb="rgb">

遇事三思,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思考能力低,自然容易犯迷糊,轻信他人;而那些思辨力强的人,往往可以看透套路,从中抽离。

今天推荐大家这个测试,参照了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逻辑性等8个维度分析你的思考能力,并且能有针对地帮助你提升思考水平。

portant="important" em="em" box-sizing:="box-sizing:" border-box="border-box" rgb="rgb">

点击下图 即可测试

「好看」点了会发光,不信你试试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血腥变态信息进入中小学考题:百度百科暗藏大坑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