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否?婚否?春节焦虑症又来了,今年你还扛得住吗?

婚否?婚否?长辈的关切竟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心病。近日,有媒体报道,春节临近,一些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陷入了“近乡情更怯”的情绪之中,他们面临长辈催婚的压力,因而焦虑。所谓“春节焦虑症”的其中一个症结,便在于此。
又是一年春节临近时,很多年轻人的心又开始慌了,还会滋生一种恐惧感,甚至某种程度还盖过了“乡情”,也盖过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春节的热闹幸福感。比如,有的年轻人为了逃避“被催婚”,缓解春节焦虑症,会选择主动在单位值班,或者独自出去旅游来安全度过他们眼中那春节尴尬期。如此逃避的表象,可见一些年轻人对“被催婚”内心恐惧之深。
这恐惧主要源于成年之后每年春节承受父母无休止“碎碎念”的催婚乃至逼婚的现实形态。而且,除了要面临父母的“逼迫”,还要接受亲戚和长辈那“无情”的发问和异样的眼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情况还不以年轻人年龄大小为转移,大多只受传统且单一婚恋观念的现实束缚。
“被逼婚”带给年轻人的第一感受便是“烦闷”,深层次还可以解读为无奈和无语,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排斥。当然,这些感受的现实存在,家人的种种逼婚状态只不过是表层诱因,而真正的内因,则在于父辈和我们年轻人在观念想法层面的差异性。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现代思维非常强烈,生于成长于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独立思维,自我意识,个性与价值追求,这些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与每一个个体相融于一身,不仅被年轻人所认可,还会驱使年轻人打心眼里去主动维护甚至捍卫。
不仅如此,很多年轻人在城市拼搏所要迎接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也是大多家里长辈所不能想象和理解的,比如工作压力,房、车等经济层面的压力和人际压力等。自我的独立加上现实空间的各种压力,让“晚婚”成为大多在外打拼年轻人的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现实选择。“晚婚”和“催婚”,便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产生实质性矛盾也是必然的。
那矛盾何解呢?还是要解决人类问题的万能钥匙出马,即“沟通”。且要基于情理层面的合理考量,才能达到所期许的效果。当然,价值观不同的沟通真的不容易,不然也不至于有女博士主动要求加班不回去。
但是,或许家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存在,它就是让人烦恼、纠结却又难以割舍。等着春节临近,街头巷角又响起老套的喜庆音乐,一篇篇“独立宣言”也抵不一颗回家的心了,在七大姑八大姨无穷无尽的盘问中过完假期。
很多时候价值观冲突,也是一种“发展病”。社会变化越快,认识上的龃龉也就越多,要认识到这一基本面。这必然是一场长期拉锯,也不是靠意气用事、剑拔弩张就能涣然冰释的问题。
所以,还是多交流沟通吧。子女多听听父母对老迈的恐惧,也教父母上上网,了解了解时代的讯息;父母也听听孩子对理想生活的诉求。春节焦虑症,或许不能一下就彻底根治,但是多心平气和的说几句话,总能有点缓解之效吧。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本期编辑:孙小婷、王远方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