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中国古诗词观点

有关中国古诗词观点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8-13 23:55:38 阅读: 次

有关中国古诗词观点

1.对古诗的看法

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2、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3、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激情和灵感。

4、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

2.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3.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

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

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复习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

4.中国诗篇优美的观点

华夏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于世,不仅因为拥有至今依然沿用已经几千年的汉字,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唯一不曾中断演进而继续广泛使用的文字,维系中国和全世界华人文化传承和普遍联系,而且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上千首辑录而成的古代中国最优美的诗篇。

到了春秋时代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了整理,选编了三百首,这就是后来成书的诗经。诗歌是文学的精华部分。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诗歌创作,当人类开始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时,原始的诗歌创作就已经萌发了。即使当时没有文字,有些和民族历史密切相关的史诗还是一代一代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

这在古希腊和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学史上都有现成的例子。按照以往历代的解释,最初对古代中国诗歌的官方搜集,是为统治者也就是天子了解民情进行的调查。

汉书艺文志和食货志里有专门描述: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诗经里就有这样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相对稳定时,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以达到统治阶级有效统治管理和便利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

这和当今信息大爆炸各种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已经决然不同了,但只是搜集整理和传递信息的手段,效益规模和速度的技术性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变化,使管理的信息收集和决策制定实施产生很大不同。至于诗歌创作作为一种独特形式,一种载体,反映个人或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功用,表达情感愿望的心理过程和形成机制和以前还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生活现象,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人在痛苦时会呻吟,快乐时会欢笑,即兴赋诗,手舞足蹈歌唱。古代的尚书里也是这样解释的,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古人认为,诗者持也。持,就是把持,就是控制,就是有所不为;荀子在劝学篇中说,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所谓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也就是说,诗歌不是哭喊,也不是狂笑,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犹如人云律诗是戴着脚镣的舞蹈。

王安石字说云,诗左边是言,右边是寺庙的寺,所谓法度森严也。这是引伸的说法。

三千年前的诗歌美学观点解释几千年前的文学现象,和二十一世纪的解释大同小异。因为诗歌的讽诵功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是一种过去的说法。但是,以往论者解释官方收集民歌和民遥,只是强调下情不上通,天下所苦,天子不知;政教失流,风俗陵夷。

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种历代沿袭的站在统治管理者的解释未尝不可,但是诗歌曲赋和音乐舞蹈都是艺术作品,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欣赏过程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消遣,和宋代苏轼的荔枝赋描写的对唐代宫中贡物献进性质过程是类似的,绫罗绸缎如此,琴棋书画如此,亭台楼阁如此,如云美女如此,到了晚清宫中的昆曲京剧甚至相声也是如此。

古今中外以血缘关系世袭的君主制,多数情况是愚蠢腐败,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民间疾苦?所以就有王朝世系更迭的变化。在封建时代,寄望天纵英明君主的出现和买彩券中奖的数学概率相同,在欧洲各王室近亲通婚的情况下,血友病低能儿频出,只能出现路易十六这样的国王,他说,老百姓没有做饭的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呢?关于诗歌的欣赏和流传,以前的学者在通论十三国风时说,盖凡文章一道,美斯爱,爱斯传,乃天之常理,故有作者,即有传者。

但世近则人多诵习,世远则渐就淹没,其国崇尚文学而鲜忌讳,则传者多,反是则传者少。不然两汉六朝唐宋以来,并无采风太史,何以期诗亦传于后世也?到了孔夫子的年代,可见的诗篇据闻至少三千首。

多乎哉?不多也。西周时,诸侯千八百国,诗经国风八九不离十,孔子删除了大部分,编辑精选三百零五首,是为诗经。

这一说法,始自司马迁,但朱熹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孔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根据呢?没有根据,仅仅是学者的臆测。

要知道后人在几万首唐诗中选辑三百首唐诗和古文观止收集选定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是一样的,为的是欣赏和教学的方便。孔子弟子三千,述而不作,教书需要编选教材,而春秋战国时代是没有纸张的,抄写在竹片上是一件费事费时携带运载不方便的事情,对学富五车的孔子亦然,只能举一反三了。

第一首,关关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爱情诗,果然如此。

诗歌的存在首先是由于爱情的存在。向往见到和结识心中爱慕的妩媚女孩,怦然心动,朝思暮想,见到河中洲上的一对对俎鸠鸟儿。

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美丽淑女是佳偶。淑,是善良的意思,善属道德范畴,自古以来,都把品德即人品放在第一位,因而美的最高境界是以善良为基础的。

这和好是一个意思,好由女和子构成,是美好的意思,又同时是对品质的确认。诗歌里凝思痴想意为着追求理想状态,美丽女子在文学作品中必然是贤慧善良的,犹如现代民歌所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一定是秀外慧中。

5.中国古典诗词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6.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

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

1、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2、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3、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7.对《中华好诗词》的看法150字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古人说“诗言志”,用诗文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抱负等,这是中国人对诗的最高境界.这些优美的诗句现在成为教科书中的文章,我们要学习它、背诵它,虽然有时会觉得比较难懂,但诗词已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可以写一手好诗词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学习和写作诗词,将诗词文化发扬下去.现在河北卫视推出了《中华好诗词》节目,这是继《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重视汉字书写的节目之后,又一档和文字有关的节目,中华好诗词和汉字紧密相连,借用大众传媒的方式,让诗词重新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中华好诗词》节目由原央视主诗人王凯担纲,赵忠祥、杨雨等名嘴和明星参与,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通过闯关、益智、综艺等节目手法,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为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让广大观众学习诗词.。

8.重温最美古诗词中林语堂的观点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

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林语堂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本文标题:有关中国古诗词观点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