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僧人有关的诗词

1.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2.与和尚有关的词
与和尚有关的词 :
崇尚、
风尚、
俗尚、
和尚、
时尚、
好尚、
尚且、
尚武、
习尚、
尚书、
仪尚、
陵尚、
故尚、
尚自、
信尚、
尚飨、
宿尚、
尚尔、
节尚、
格尚、
尚韦、
性尚、
尚犹、
操尚、
齐尚、
趋尚、
尚齿、
心尚、
宗尚、
履尚、
尚佯、
殊尚、
尚仪、
尚方、
雅尚、
嗜尚、
优尚、
襟尚、
砥尚、
新尚、
志尚、
五尚、
尚左、
喜尚、
敦尚、
嘉尚、
尚论、
学尚、
尚兀、
尚同、
尚气、
尚享、
奢尚、
尚好、
慕尚、
夙尚、
营尚、
尚然、
染尚、
矜尚、
尚席、
气尚、
骄尚、
比尚、
尚年、
尚冠、
尚白、
素尚、
夸尚、
尚远、
和尚头、
尚兀自、
和尚菜、
尚方舃、
大和尚、
尚古自、
尚古子、
女尚书、
尚书履、
女和尚、
中尚方、
沙和尚、
和尚稻、
尚书郎、
边和尚、
师尚父、
沈尚书、
尚方仗、
尚故自、
山和尚、
尚书省、
尚方剑、
礼尚往来、
尚方宝剑、
一息尚存、
丈二和尚、
漏春和尚、
欧阳尚书、
口尚乳臭、
曲部尚书、
泗州和尚、
兼权尚计、
麴部尚书、
红杏尚书、
弄性尚气、
过海和尚、
一息尚在、
衣锦尚絅、
注玄尚白、
好奇尚异、
白衣尚书、
今文尚书、
堂头和尚、
负才尚气、
尊年尚齿、
歪嘴和尚、
偃革尚文、
尚德缓刑、
白足和尚、
八座尚书、
手泽尚存、
户曹尚书、
时尚模特、
疏财尚气、
尚虚中馈、
五兵尚书、
由窦尚书、
好尚不同、
高尚娴雅、
尚堪一行、
和尚吃八方、
尚方斩马剑、
和尚在钵盂在、
蝼蚁尚且贪生、
远来和尚好看经、
歪嘴和尚瞎念经、
对着和尚骂贼秃、
对着和尚骂贼秃、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走了和尚走不了寺、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关于僧人的诗句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赠袒肩和尚(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
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4.与佛教有关的诗词
《栖霞寺》
年代: 宋 作者: 谷倪子
去郭六十里,闲游避世哗。
不将仙鹤伴,还用白牛车。
草木隐君宅,香灯古佛家。
几多吟景致,无限笔光华。
泉想寻新眼,茶应发嫩芽。
遥知碧岩上,举手拂烟霞。
《满江红·糁径红裀》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糁径红茵,莫要放、儿童抛砾。知渠是、仙家变幻,佛家空色。青女无端工翦彩,紫姑有祟曾迷赤。但双双、戏蝶绕空枝,飞还息。
鲸量减,驹阴急。芳事过,余情惜。漫新腔窈渺,奏云和瑟。飘荡随他红叶水,萧条化作青芜国。忆桥边、池上共攀翻,空留迹。
《定力院七叶木》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伊洛多佳木,沙罗旧得名。
常於佛家见,宜在月宫生。
扣砌阴铺静,虚堂子落声。
夜风疑雨过,朝露炫霞明。
车马王都盛,楼台梵宇闳。
惟应静者乐,时听野禽鸣。
念奴娇·老夫白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老夫白首,尚儿嬉、废圃一番料理。餐饮落英并坠露,重把离骚拈起。野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飞来双蝶,绕丛欲去还止。尝试诠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佛说诸天金色界,未必庄严如此。尚友灵均,定交元亮,结好天随子。篱边坡下,一杯聊泛霜蕊。
《渔家傲 西方乐》
年代: 元 作者: 梵琦
听说西方无量乐。三贤十圣同依托。稽首弥陀圆满觉。长参学。川流赴海尘成岳。佛性在躬如玉璞。须凭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台宝座珠璎珞。
5.与禅宗有关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
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
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
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
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
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
这样就在最高。
6.有关僧人的 诗句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鸟窠和尚赞(白居易)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赠袒肩和尚(杜荀鹤)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
若比吾师居世上,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哭柏岩和尚(贾岛)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
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
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7.关于佛教的诗句
刚好收集了一些佛诗,摘录几首提供您参考
插 秧 诗 —南北朝?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在前。
赠质上人 —唐?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鱼鼓颂 ——唐?赵州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来时无迹去无踪 ——唐?鸟巢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学道 ——唐?龙牙居遁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悟道诗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牛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不是众生不是相
——唐?大川禅师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山高岂碍白云飞
——唐?大川禅师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父子相守空山坐
——唐?庞蕴
父子相守空山坐,无相如如寄有闲。
世人见静元无静,看似闲时亦不闲。
8.关于和尚的诗词
1、《哭柏岩和尚》唐代: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
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
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2、《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唐代: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3、《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唐代:刘长卿 燃灯传七祖,杖锡为诸侯。
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 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
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 4、《齐一和尚影堂》唐代:刘长卿 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
身寄虚空如过客, 心将生灭是浮云。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
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一灯长照恒河沙, 双树犹落诸天花。
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 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
今来寂寞无所得, 唯共门人泪满衣。 5、《题令宣和尚院》唐代:贯休 轩窗领岚翠,师得世情忘。
惟爱谈诸祖,曾经宿大荒。 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
寄语题门者,看经在上方。 6、《赠景和尚院》唐代:贯休 貌古眉如雪,看经二十霜。
寻常对诗客,只劝疗心疮。 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
怡然无一事,流水自汤汤。 7、《离乱后寄九峰和尚二首》唐代:贯休 乱后知深隐,庵应近石楼。
异香因雪歇,仙果落池浮。 诗老全抛格,心空未到头。
还应嫌笑我,世路独悠悠。 萧洒复萧洒,松根独据梧。
瀑冰吟次折,远烧坐来无。 老ch寒披衲,孤云静入厨。
不知知我否,已到不区区。 8、《千秋岁(和尚学林寿筵节席)》宋代:刘辰翁 新篘熟也,借问谁家早。
梅影里,蜂儿绕。三更残月上,一夜霜天晓。
溪桥小,春风有意年年到。 当年青鸟去,落叶无人扫。
铜柱仄,瑶池老。残钟长乐树,坠马咸阳道。
空回首,御街人卖南京枣。 9、《子夜歌(和尚友)》宋代:彭元逊 视春衫、箧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
恨桃李、如风过尽,梦里故人成雾。临颍美人,秦川公子,晚共何人语。
对人家、花草池台,回首故园咫尺,未成归去。 昨宵听、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处。
飘泊情多,衰迟感易,无限堪怜许。似尊前眼底,红颜消几寒暑。
年少风流,未谙春事,追与东风赋。待他年、君老巴山,共君听雨。
10、《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唐代:贯休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