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美文百科 > 《地球最后的夜晚》从爆红到暴跌:文艺片营销的“破圈”困境

《地球最后的夜晚》从爆红到暴跌:文艺片营销的“破圈”困境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9-30 13:27:52 阅读: 次

《地球最后的夜晚》从爆红到暴跌:文艺片营销的“破圈”困境

2019第1发,冲啊!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第一天,票房爆了,口碑崩了,而这两件事似乎早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导演毕赣在电影节和评论界被捧上神坛之后,回国内上映时却遭遇一水的一星差评,最新猫眼评分还没另一位“知名”毕姓导演——毕志飞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一半高。

据了解,今天全国许多影院都开始根据口碑紧急调了排片。

截止至2019年1月1日21:30分

微博电影大V推荐度,淘票票观众评分,猫眼电影票房纪录

就算文艺片曲高和寡,戛纳和金马双重认证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绝对不该只值3.1分。

翻开评论区,差评里充斥着失望情绪,有网友斥责电影“欺骗消费者”、“浪费钱”,抱着浪漫跨年的期待而去,结果完全没看懂拍的是什么,很多人看到一半就走了,还有的表示“再也不跟风了”。

该片的现象级票房和崩塌的口碑是营销带来的两面结果。

猫眼电影、淘票票两大售票APP上的评分

从最开始,《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自带错位基因:毕赣身为独立制片出身的文艺片导演,被迅速匹配了商业级制作资源;

进入营销阶段后,这种错位感愈发明显:明明是小众向的艺术表达,却被不设门槛地向大众进行了下沉式营销——

尤其像在抖音,电影被当作一个噱头推销给众多非文艺片受众,网友在对电影内容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被引导至冲动消费,这样的“一锤子买卖”很可能会以透支主创个人品牌、甚至损害观众对文艺片的信任度为代价。

在抖音刷到这部电影的网友

问题出在了哪?文艺片到底应该专注服务好影迷和文艺青年,还是可以突破圈层去拓展更多受众?

此次《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事件,暴露出中国文艺片在商业市场规则下进退两难的窘境,或许反思和讨论要比打口水仗更有意义。

档期和卖点选择:

一场预先张扬的跨年事件

我清楚地记得,《地球最后的夜晚》开定档发布会时,宣传slogan还是土掉渣的“观看地球,人人有责”;

金马奖风波中,片方一度抢发了一张“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热点事件海报,但紧接着又秒删,显然仍在摸索宣传调性。

“一吻跨年”这么直击要害的罗曼蒂克口号是最近才想出来的,而且很可能要感谢网友贡献的智慧。

熟悉毕赣的影迷知道,他喜欢在文学作品里找片名灵感,《路边野餐》是小说名,《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他单纯喜欢这个名字里末日虚无的感觉,跟电影故事关系并不大。

宣发方接手这个项目后也决定,干脆就借着这个话题,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上映,为此还放弃了从元旦小长假第一天起片的商机。

该怎么玩跨年这个梗呢?

业内有传闻称,最早宣发方设计过一个活动方案:在电影放到70分钟处、观众要戴上3D眼镜的一刻,影院里突然亮灯,工作人员向大家道新年快乐

但是在沟通的时候,影院一位的年轻女工作人员说,跨年的时刻我只想跟男友接吻,片方因此受到启发,调整至电影结束时跨年,并以发声明建议的形式推广至全国影院;

还有一种说法是,最早主创们先后在抖音上录制短视频,谈论跨年想做什么的话题——这尚且属于非常常规的宣传操作。

结果发现许多网友在评论中表示,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新年第一天吻到最爱的人,宣发团队便放大了这一需求,将之作为映前重要宣传点。

“一吻跨年”的概念一打出去就火了。

从猫眼指数可以看到,《地球最后的夜晚》11月在金马获奖都没什么水花;突然爆红是从大约12月7日左右开始的。

当天正是宣发团队发声明建议全国院线安排12月31日晚9点50场次的日子,同天发布的预告和海报中也强调了“一吻跨年”这个点。

于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逐渐演变成一场预先张扬的跨年仪式,内容是片方征集很多情侣,看一场电影然后在拥吻中迎接新年,至于看什么电影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上:电影上映前的猫眼想看指数

下:片方的跨年活动声明

抖音营销复盘:

错误的受众定位引发口碑反噬

此次《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中,抖音在拓展非文艺片受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为后来出现的集体心理落差埋下了伏笔。

电影宣传初期,在主创们逐一录制短视频示范后,网友们也纷纷加入“地球最后的夜晚会做什么”的讨论。

后来有网友开始将跨年愿望——“2019年最后一晚带上心爱的人去电影院一起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打在备忘录上,然后以截屏的形式做成视频画面,并配上同样的文艺念白作为背景音乐。

这个很容易复制的浪漫告白模板被迅速效仿。片方还借势在相关抖音视频中贴出了购票链接。

据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抖音贡献了37%的电影信息来源,很多三四线城市观众都是看了抖音才买电影票的。

抖音上的“跨年告白”、晒电影票

晒观影感受等短视频

靠抖音宣传电影虽然短平快,但在内容发布上存在着很局限性。

去年同档期《前任3》的高话题度同样受益于抖音等平台的大量用户参与,同样击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但《前任3》已经是系列第三部,类型和风格都非常明确,而且有痛哭流涕的视频走红在前,大部分观众已经对故事有所预期。

《地球最后的夜晚》情况则不同,用户通过抖音仅能感受到对跨年仪式感的营造,对电影内容、调性却一无所知;片方突出了爱情元素,却弱化了电影的小众文艺片属性,使得抖音用户对电影产生了错误的预期。

2019年媒体发布的《抖音研究报告》显示,抖音用户里多达75%都是24岁以下的人群。

他们在抖音这个巨大的“信息茧房”里享受碎片化的娱乐、猎奇的娱乐感,不知不觉就“日刷300条”;而在创作产出方面,被调查用户选择的首要创作动力是“看到别人发的有趣,忍不住想尝试”,其次才是“记录生活”。

也就是说,抖音上的短视频有相当一部分是互相启发、互相模仿而来,主要目的是休闲逗乐,而非交流思想。

在这样的氛围里,抖音用户围绕《地球最后的夜晚》发起的告白狂欢很可能只是在玩一个话题而已,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期待这部电影。

抖音用户上传的预定截图,热度很高

虽无法统计抖音用户里有多少毕赣的影迷,但大致可以猜想,一个沉迷于刷快节奏猎奇趣味短视频的年轻抖音用户,有较大可能是不会爱看一个多小时沉闷昏暗的3D长镜头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抖音上的推广很成功,但它推广的对象大部分都并非文艺片受众,网友更像是被半哄半骗着进行了一次冲动消费。

营销平台和目标用户的错位选择,为口碑反噬埋下了隐患。

猫眼电影、淘票票两大售票APP上的差评

一个2万+,一个5万+

猫眼大众评分3.0,淘票票大众评分3.4

微博线上线下联动:

黄觉请影迷喝酒,一杯酒送电影上热搜

在微博上,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讨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活跃参与者大多以影迷、文艺青年为主。

首先是片方发布了一系列主打神秘文艺气息的物料,上映前还发布了一组介绍每个主角身份信息的人物海报,便于观众理解电影。

这些物料传播度都相当不错,微博视频物料观看总次数超过700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3亿;每支视频物料平均播放量约为200-300万次,相当于商业大片水平。

尤其两首推广曲,得到了黄晓明、韩寒等明星转发,也广受网友认可。

片方还联合KOL发起了跨年互动观影活动,尤其是邀请了一些情感博主一起看电影跨年,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实现“一吻跨年”的营销思路。

映前电影的大V推荐度是92%,打分的都是资深学者、影迷,对电影的艺术价值有较为理性的判断。

其次,男主角黄觉发起了请影迷喝酒的活动,称只要去他开的Mandrill酒吧,一口闷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同名鸡尾酒,当众读出杯底的诗句,这杯标价120元的酒就可以免单,想喝多少喝多少。

于是众多网友争相前往酒吧打卡,并用短视频记录下醉酒后的种种好玩窘态,一杯酒引发了文艺青年狂欢。

黄觉的酒吧

黄觉和剧组其他人员、圈内好友经常去酒吧聚会,给网友一种去了就能碰见明星的期待。

廖凡、杨一柳、臧鸿飞等众多名人曾在酒吧现身,还有网友在那偶遇并合影了窦靖童。

登上热搜第一的李诞绯闻,就是李诞带着一帮好朋友在Mandrill喝酒的时候被邻桌拍下来的。

近一个月内,北京将台路的两家Mandrill天天都是爆满状态。酒吧里挂着电影海报,也出售电影衍生品酒杯,酒吧生意跟电影营销,可谓相互成全。

李鸿其、小姑爹、毕赣也去喝酒了

黄觉还号召影迷拍摄深情拥吻十秒的短视频@他和电影微博,只要被选中,他就报销电影票+请喝酒,单身狗拍摄好玩的视频也可以有同样待遇。

微博首发、黄觉转发并承诺“请喝酒”的预告片观看量400多万

主创参与的其他线下活动,比如毕赣去了知乎的沙龙,跟女作家柏邦妮、张悦然大谈情感话题;还有毕赣和黄觉先后登上《吐槽大会》等,都在微博进行了二次传播,引发了新的讨论。

这些为宣传做出的积极努力最后颇见成效,《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微博的想看指数稳居第一,将一众春节档大片、好莱坞大片都甩到了身后。

由于对电影定位有所预期,所以上映后,微博网友对电影的褒贬评价基本都基于内容本身,而不是发泄对“欺骗式营销”的不满。

微博电影大V推荐度89%,

热议榜第1,想看榜第1

破壁营销=口碑风险?

文艺片受众界限模糊,

对市场长远影响未知

回顾整个营销过程,不得不说宣发方很幸运,遇到了一个他们起初找不到的突破口;当然他们也很聪明,懂得引导、筛选和提炼大众感兴趣的东西。

营销手段和内容其实也无可厚非。就像毕赣说的那样,宣发们不偷不抢不下跪,靠自己的能力做出这个成绩,有什么问题呢?

那么问题出在哪?

有业内人认为,出在宣发将这部文艺片用一个噱头推销给了大量非文艺片受众,营销是成功了,但之后的信任危机可能得导演来背。

一位资深电影从业者就在网上直言:“出卖导演,贩卖情怀,成就自己,每一项都是错,单纯看不上。”

相关截图

面对质疑,《地球最后的夜晚》宣发也觉得委屈。一位发行负责人在映前发了一条长朋友圈,激动写道:

“艺术片爱好者们是怎么成为受众的?不需要渐变和学习的过程?被雷劈中一下子开窍吗?还是手举梵高画出生的?

...普通观众为什么被列为不该入场的一批人?他们可以看什么?应该看什么?应该永远一直看什么?

...我怎么做才对?我做人口普查,我明察暗访,我站在影院门口一个个审,发现非受众立马喝令退下,休想装文艺片受众?”

毕赣本人也力挺宣发团队,他说:二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就应该看“那样”的电影吗?或许他们只是没有选择过,哪怕《地球》能让他们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也好。或许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还能对电影多产生一些共情。

在接受新浪娱乐采访时,毕赣的相关回复↑

此话不假,是不是文艺片受众确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可能一个不太爱看电影的人,在看了某部文艺片后突然打开一个新世界,从此就爱上了文艺片,无法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

但这样人有多少呢?一定是非常小的数字,看文艺片票房的增长情况就知道了,文艺片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市场,这么多年、这么多优秀的电影,都没能打破这一局面。

大部分人也一定还是更喜欢看轻松刺激的商业大片的,这是本质上的定律。

看过《地球最后的夜晚》就知道,这是一部非常作者化的电影,全片充斥着散乱且不完整的故事线索、梦呓般的画外音独白,画面迷离,节奏缓慢,一个多小时的长镜头更是十分考验耐心。

这样一部电影对普通观众的不友好是任何人都能判断出来的,但宣传方还是想方设法、不计后果地把它卖给了很多不会喜欢它的人。

比如绝大部分抖音用户,更加加剧了观众的心理反弹,口碑很容易一落千丈。

更长远的后果是——

如果下次又有一部文艺片成功做出一个噱头,观众还会继续买账吗?今后资方再投毕赣等导演的文艺片,还能保持客观理性心态吗?

不是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一定有问题,但它确实引起了其他的问题;它影响的可能也不止这一部电影,而是之后的所有文艺片。

希望这次的营销事件不会影响毕赣在艺术层面的追求,也希望宣发们下一次能找到更对的观众和更好的沟通方式。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微博上传播的人物手册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地球最后的夜晚》从爆红到暴跌:文艺片营销的“破圈”困境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