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双鞋,孩子被同学笑”:什么才是真正的见过世面?

最近,一个妈妈对我吐槽:
她家孩子因为没能认出一个名牌鞋子的牌子,被同学嘲笑没有见过世面。
孩子回家后很难受,嘟囔着自己被同学说成是“乡巴佬”。
听着孩子的抱怨,妈妈也很难受。
是啊,我们也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见过世界和没见过世界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于是,为了让孩子见世面,每到假期,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被送往海外游学。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比比皆是。
家长们争先恐后地让孩子去让“见世面”。
一个妈妈因为没办法让孩子出国留学,自责地对我说:
“ 见世面就是富人的专属产品,而我这些穷人哪有这么多时间带孩子去见世面。”
这也提出一些大家一直都很关注的问题:
走出国门,就算是见过世面了吗?
没钱,是不是注定就没见过世面?
真正见过世面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
见过世面, 不是自觉高人一等
不能否认的是,一个人见过的天地越大,他的思维的确会更加灵活和开阔。
美国生物学家也通过实验发现:
人的大脑皮层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而环境越丰富,大脑发育就越好。
曾经有一对80后小夫妻轰动全网。
他们攒了一些钱,但是却没有给孩子买几百万的学区房,而是双双辞职带着5岁的儿子去环游世界。
在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的感染下,孩子成长得无比迅速。
他比同龄人更为稳重,在陌生的场合从不会怯场。
在熟悉的场合总是好奇心满满,非常有主见。
“世面”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如果硬要给“见世面”一个定义。
我想,网上一个高赞评论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见过世面后,思维方式才是最大的亮点;
见过大江大河,就不会拘束于一条山溪;
见过人心万象,就不会执拗于小恩小惠;
见过世界的广阔,就会知道自己的渺小。
我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见世面的方式很特别。
经济条件不错的他们会带着6岁的孩子去工厂里工作,让孩子体验上班的滋味。
他们也会带着孩子去贫困山区住几天,徒步爬山,看看山里的生活。
孩子的父母解释:
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另外一面,只是让他知道某些东西的来之不易,更懂得慈悲和珍惜。
为什么我对这个新闻记忆尤深?
因为这解答了一个孩子成长得温柔又有力量的原因。
那大概正是因为他们见过世面之后,骨子里有了份难得的“同理心”。
见过世面,不是让孩子更有谈资,更高人一等。
正是因为看见了更真实的生活,知道了美好,也知道了不美好。
知道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不妄自菲薄,但也不盲目自信。
分得清世界,拎得清自我。
这份见世面,变成了温柔,变成了自知,变成了不卑不亢。
能在心中“悟”,才是吸收了世面
如今,“见世面”这个词,被不少家长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画上等号。
我曾认识一个海归女孩。
爸妈家境还不错,供孩子在国外留学。
女孩在国外留学回来后,开始找工作。
因为“见过世面”,她对生活要求更高了,贷款买了很多名牌包。
虽然对于包包、口红、化妆品如数家珍,可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
工作不顺后,她辞职回家,背上了巨额债务。
生活日渐消沉,可最后,还是得父母帮她还贷款。
在网上,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
一个女孩在借贷平台上,借了8000块去旅游,等一趟旅游回来。
利息已经滚上了几万块,死活还不上了。
又或者父母为了孩子见世面,把孩子送出国。
可出国回来后孩子依然觉得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
为什么有的孩子“见过世面”?
最后也不过如虚空的蝼蚁。
我的另外一个好友恐怕是“见世面”的反面,在上大学之前,她都没出过老家的地级市。
上了大学,她的生活费都得靠奖学金来维持。
虽然生活窘迫,但她却热爱读书、观察、学习。
读书对她的意义,不是学习任务,更不是谈资。
她总结了两样让自己受益终身的东西:
“第一,书籍是看世界的窗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帮助我完善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第二,因为文学、历史地理、心理学各类书籍的输入,帮助我建立了更强大的思维方式。”
从一座小城跨越时间、跨越地域,结合着书籍长久的浸润,她的博客上写满了这些年的思考和体会。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在哪儿?
印度洋里的孤岛有什么特别之处?
人类为什么发生战争?
为什么人会做梦?
为什么人会痛苦……
这些问题,在书籍都能找到答案。
其实,孩子不仅要“见”,还要心里悟。
人情事故,人生百态,都是世面。
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才是孩子见世面的关键。
不然见再多世面,也会麻木不己。
见世面,拼的是格局
都说要带孩子见世面,但家长更是孩子见世面的第一关。
而这一切,和父母有没有钱没有太大关系,更在于父母的认识和格局。
我家表姐即便工作很忙,但也雷打不动在双休日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出行。
无论是在动物园,还是街头巷尾,甚至是菜市场。
她都会用心陪孩子一起观察以前没有注意过的事物,讲解各种知识。
在她看来,这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见世面”的地方。
父母眼里装得下天地,也装得下他人,孩子才能学会这份气度。
拥有大格局的父母,也更能创造各种可能,让孩子在日常中见“世面”。
见世面,更是拼父母的眼界,而不是拼父母砸多少钱。
见世面的目的,最终指向幸福感
最后,我想说,其实所谓的见世面,也是一种途径而已。
与其,只是执着于让孩子见世面,不如问他们如何才能感受到幸福。
见过了世面,我们作为父母,不要忘了更重要的:
孩子身上扎实的尊严感和价值感要从何而来?
孩子是否能从细小的细节中察觉生命的美感?
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吗?
不要觉得这些并不重要。
正是这些品质,能帮人克服一切苦难。
见了这么多世面,无非也是想让孩子能够幸福且快乐,智慧且包容。
所以放松一点吧。
父母带有灵性的教育,才能带有灵性的孩子。
想要让孩子见世面,和钱没绝对关系,和爱有关系。
当我们养育的孩子长大,成为妈妈或者爸爸。
即便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们能否在和恋人相爱时,感受到生命的激情?
即便物质暂时匮乏,他们能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通过小确幸看到美好?
这一切,不是钱能决定,而是来自于内在的品质。
如果真要给孩子世面,那父母们先努力吧。
我们内外兼修,认真且酷,力所能及活出自己。
不是用钱,而是借用我们内在的品质。
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世面。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