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林清玄!人生幸好有别离

一切的死亡,都不是在目的地发生,而是在旅程中发生的。
作者:咖喱 隋唐
1月23日,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终年65岁。
他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拿遍了当时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奖最多的一位,至今已出版作品130多部,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被星云大师赞叹“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南怀瑾曾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
年少成名,青年历经世事多变,中年清修得道,老年觉悟万物,这便是林清玄的一生。直到临去之前一天,他还在微博上提到了“生死”。
一直以来,林先生的笔底烟花犹如清风拂面,曾是很多人身处黑暗中的明灯。其实他小时候生活清贫,家中有18个兄弟姐妹,小学课文、林先生文章《桃花心木》里提到的“在不确定性中成长”,便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是成长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林先生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波澜不惊的魅力,而他本人也在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差点取名“林清怪”
世人熟知林清玄的名气,知道他著作等身,却鲜少人知道他半生坎坷。
童年时,林清玄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为了生计,他做过服务生,当过码头工人,甚至杀过猪。
直到5岁时,他家里才终于装上了电灯。每晚兄弟姐妹们都围着一个电灯泡读书,经常看到很晚,最终兄妹几人都不负众望考上了大学。
他的文学创作最早是在家中祭拜祖先的桌子上完成的。虽然生活贫苦,但母亲从一开始给他文章定的基调就是:要多写趣味,少写心酸。
“她说,写文章得让人看后觉得快乐有启发,而不是想从窗口跳下去。”林清玄问,遇到辛酸的部分怎么办?母亲答:自己盖上棉被大哭一场吧。“这个观点,影响了我一辈子”。
穷苦人家的快乐,总是来自内心的强悍。即使后来再说起过去的苦日子,林清玄脸上还总是挂着笑容。“饭端起来,我不会立刻吃,得‘呸呸’吐口痰进去拌拌,这样吃起来就比较安心,不然一眨眼,饭就剩下一点了。”
说起他名字的由来,也是一件趣事。他出生时,“清”字辈中已经没有什么好字眼了,偏偏他生下来不哭,林父很奇异地看着他,遂为其命名“林清怪”。后来父亲大概觉得叫这个名字不好听,便改为“林清奇”。结果报户口的时候,那位户籍警正在读一本武侠小说,便拿着书给他父亲看:“书中恰有一高人号‘清玄道长’,盍为令郎取名‘清玄’?”至此,一代文宗林清玄大名遂定。
冥冥之中,林清玄的名字赋予了他当作家的梦想,他的文章也恰如其名,清香满纸,玄意悠远。
林清玄曾笑言,“如果我名字真的叫林清怪,估计现在没有人会买我的书。”
“两岸交流,
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文化”
“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不论是不是愿意,我们总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个漫漫的旅行,没有终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尽而止。”
就像自己曾写下的感悟一样,林清玄一直在追求平凡生活中的至美,而在漫漫的人生旅行中,大陆是他重要的一站:生前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他,有两篇散文入选了大陆语文课本;往返两岸十多次,来过大陆300多个城市的他,筹建过希望小学,与大陆很多艺界、文坛人士交流频繁。
“两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文化。”林清玄在谈到两岸文化交流时曾表示,两岸文学多多手牵手才是更好的状态。
在林清玄看来,因为现代网络信息发达,两岸年轻作家的作品已没有太多区别。“我的女儿在看大陆一位年轻作家的作品。我看了之后,感觉和台湾青年作家没有多大差别,不像我们这一代,台湾的作品比较轻快,大陆会相对沉重。”
他曾说:“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可以说,林清玄之于大陆,已经是一个文坛符号,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与见证者。
半路“出家”的佛系青年
回溯林清玄的创作历程,30岁应该是个很重要的坎,那一年他遇见了佛法。
30岁前,林清玄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他总感到内心空虚,觉得最好的东西没有写出来。这时,他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书里有一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他不由吓出一身冷汗。
31岁时,他毅然辞职成为自由作家,这在当时的报界曾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人们以为林清玄不过是头脑发昏、三分钟热度,可他却在博大精深的佛法中体悟出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佛系生活。他的佛系,不是堕落,不是消极,不是不思上进,而是一定要有趣。
从此,他转向佛法,寻求解脱现代人心灵痛苦的真谛,教人们在平庸而无聊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的瞬间。
40岁时,林清玄完成了《菩提十书》,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他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
在林清玄的作品中,除了作为智者的知性,还充满着禅者的佛性,他也因此赢得了“精神导师”的美誉。
他与台湾一名死囚间的故事成为美谈。前几年,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死囚在临刑前说,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一见林清玄。这个死囚在狱中几乎读完了林清玄所有的作品,并把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机会给了一个陌生的作家。他对林清玄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
林清玄一直记着那个死囚读者的话。多年以后,他在《棒喝与广长舌》一文中说:“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婚姻观充满争议
佛系如此的文学大家,也一样会犯错,而且“人设”坍塌起来更快。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林清玄的美文曾让很多小女生对他充满了幻想,然而慕名见到他之后却会失望到大哭。原因是,他长得实在不好看。
头顶亮锃锃、两鬓飘长发,连儿子都觉得他长得不好看,吐槽他看起来像“十八罗汉”。
对此,林清玄也幽默自嘲“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
大概是长相槽点太多,林清玄对美貌和颜值的追求更加“疯狂”,曾立誓要娶奥黛丽·赫本这样的女人做太太。
没有娶到赫本,他的第一段婚姻走向了末路。自称无法进行精神沟通,他与妻子陈彩鸾分道扬镳。两年后,林清玄遇到了他心中的“赫本”方淳珍。
正是为了这个年轻貌美的新太太,林清玄与结发妻子离婚,从此陷入舆论漩涡,甚至遭人烧书声讨。但不论世人如何反对,他依旧称呼方淳珍为他的赫本,并表示如果此生有幸运的事情,便是遇见她。
△林清玄和妻子方淳珍
谈及离婚,林清玄说:“一般人离婚别人不会关注,很多名人则臣服于社会上的压力,活在痛苦里。而我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当生命遇到重大选择时,即使对抗整个社会也在所不惜。人在20岁的时候,成熟只在生理,想找年龄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计算,至少有30亿人合格;人到了30岁,情感与心理也成熟了,此时婚姻选择犯错率就会降低很多;而到了40岁,真正在灵性与价值观上匹配的另一半,是可遇不可求的。”
虽然婚姻观充满争议,但他对浪漫的理解倒是直抵人心,“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地走;浪费时间,慢慢生活”。
人生漫长且充满困苦和争议,但总有值得为之欣喜的。如今,林清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文字一直提醒着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发现身边那些“小确幸”。
在林清玄的告别作《人生幸好有别离》中,他记录了自己对生命、死亡的感触。在这个作别林先生的日子里,希望能和你一起重读,体悟他对生命的淡然和思索:
一切的死亡,都不是在目的地发生,而是在旅程中发生的。
可以死的地方有多少,可以活的地方就有多少呀!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努力地追寻,也要保持静观。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无惧。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