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句子摘抄 > 北京吃冬3︱古代叫“菘”,现在还家家必备的是什么菜?

北京吃冬3︱古代叫“菘”,现在还家家必备的是什么菜?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4-03-25 11:47:46 阅读: 次

北京吃冬3︱古代叫“菘”,现在还家家必备的是什么菜?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rameborder="0" src="http://www.76780.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www76780cn" isaac2="1" low_size="2917.35" source_size="2867.2" high_size="11682.49" name="190119大白菜的前世今生" play_length="1495000" voice_encode_fileid="MjM5NDk1OTk3MV8yNjUyNTYxNjY3">

大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客,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美誉,营养价值较高,含有90%以上的纤维素,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在空气特别干燥的秋冬季,多吃白菜可以起到护肤和养颜效果。

相信大多数北京人,都有冬储大白菜的记忆,好像老北京冬天除了大白菜就无菜可吃。

那我告诉您,那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是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当下,我们当然是在冬天什么菜都吃的着,那解放前的老北京,是不是就真的没有那些细菜吃呢?

咱们先说大白菜。白菜古代叫菘,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松树的松,这个名字很独特,蕴涵着白菜像松柏一样凌冬不雕,四时长有。白菜原产于中国南方,由于在隋唐宋元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在北方,所以在汉代以前似无记载,只是到了三国以后,白菜才见于记录,如,《吴录》载:“陆逊催人种豆、菘”。但是隋唐之前白菜种植还是不很普及。隋唐之后白菜大量推广开来。和萝卜一起成为人们的主要蔬菜。

白菜之词最早见于杨万里的《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诗是这样写的: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与雪虀jī,灵隐山前水精菜,近来种子到江西。这个虀字啊,意思就是捣碎的菜,不过杨大才子把白菜夸得过分,他只不过把白菜放进白水里煮而已,并且白菜还剁成渣子,顶多加点盐。他就称为水精菜。古代人吃的蔬菜品种少,当然对此十分推崇。其实古人也很苦,一年四季吃的很单调,能吃到白菜已经不容易了。

春姐小时候

白菜现在早已失去尊贵的面容了,已经变得很普通了,这些年冬天北京的白菜就大量滞销,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经济发展了。大棚菜的出现让人再不用去购买大量蔬菜了。

韩国人就喜欢吃大白菜,尤其用它做的泡菜,韩国甚至有句话,一个家庭的食物口味可从他们家的韩国泡菜知道

其实,对于很多普通人家来说,冬天谁家会离开白菜呢,炒的,炖的,泡的,晒的……无论怎样的吃法,都吃不腻。现在,虽然各种鲜菜随时可见,随时可买,但新鲜白菜到来,我建议您还是可以去菜场好好看看。只要是翡翠色白玉色,就买一颗。不是为了品尝,而是为了一种回味。

其实,在老北京,到了冬天,也有细菜,并且有个专用名词:洞子菜!可那是有钱人的专享,老百姓可吃不起。

吃不起的“洞子菜”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对于上了点年龄的北京人来说,冬储大白菜是段难忘的记忆,每年一到这个时节,全家老幼便忙活开来。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对于“猫冬”的人们来说,大白菜是首选,但历史上的老北京也是这样的吗?

其实,北京冬储白菜的历史并不长,一是原来的城市人口不多,二是鲜菜价格太贵,储存损耗又大,所以多是靠咸菜过冬。

在明代以前,北京人饮食更接近游牧民族,蔬菜很少,到明永乐年间,北京成了首都,大量的中原移民、军户来京,老北京的饮食结构有了巨大变化,从这时起,海淀一带才有了菜农,他们用“穴地笼火”的方法,甚至冬季也能提供鲜菜,即所谓“洞子菜”,“洞子菜”的味道特别好,过去冬天吃烤鸭,富人会要根“洞子黄瓜”,切开后满屋清香。但它产量低、成本高,主要供应皇家,普通人吃不起。

老北京人多来自山陕,他们将当地泡菜的方法带入北京,以“六必居”为例,即源于山西。其实,这样的酱菜园子多是杂货店,柴米油盐都经营,但酱菜为过冬必备,是最大的业务。过去不仅老百姓冬天吃酱菜,皇家也吃。

酱菜之外,作为调剂,也有“半空儿”、“辣菜”、“冻酸梨”、“冻柿子”等。

所谓“半空儿”,是没长成的花生,榨油坊淘汰下来的残次品,炒后很香,因为一半是空的,故得名。“辣菜”则是卞萝卜丝加煮熟的芥菜头丝,用煮芥菜水泡好发酵,成品极辣,也是腌菜的一种。“冻酸梨”,如今这种梨已不常见,它是未经嫁接的野生梨,奇酸,房山一带即有出产,果肉硬,只能等到冬天上冻软化后,方可食用,但酸味重,不是人人都喜欢。“冻柿子”则是老北京特有的吃法,要霜降后才摘的柿子,冷冻储存到冬天,此时里面只剩一包水,只能吸食。

老北京很重视冬至,所谓“冬至赛过年”,这一天要吃馄饨,此外还要吃酱蹄子、鹅掌等,因为蹄子和鹅掌象征着春天的脚步开始迈动。羊肉饺子更是不可少,一是羊音同“阳”,冬天冷,应补充“阳气”,二是冬天冻耳朵,饺子外形像耳朵,古人认为,吃它可以提高耳朵的抗冻能力。为什么老北京这么重视冬至呢?因为冬至靠近农历11月1日,后者被认为是“一阳生”,而农历12月1日被认为是“二阳生”,正月1日被认为是“三阳生”,三个日子加起来,即所谓“三阳开泰”,大吉大利。这是古人面对四季轮回得出的认识,未必有科学依据。

此外,就是吃萝卜,北京盛产心里美萝卜,它既是蔬菜又是水果,所谓“吃萝卜,喝酽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但说来说去,这些都是偶一为之的事,绝大多数老北京人的冬天,过得既不丰富,也不红火,可就是在这些单调中,他们却能找出乐趣,活出滋味来。

哪里能听: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北京吃冬3︱古代叫“菘”,现在还家家必备的是什么菜?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