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古诗词,道尽人生情与愁: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不知道多少人曾被顾城的这首短诗《远和近》所打动,为那爱而不得的青春爱恋,为那可望不可即的人间理想。
那个时候,又有多少人宁愿化作一抹云,也不愿忍受咫尺即天涯的心理煎熬。许你向我看,哪怕只有片刻。
终究你还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我也成了一抹浮云,却永远不会是你的向云端。
于是我寻寻觅觅,就像俄罗斯方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图形,终于在古诗词里找到一生所爱。
小小的一片云,也可以如此排列组合,云霞山海,云水月明,道尽人生情与愁。
![]()
1.云霞海曙,归思难忘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
世间万物只要与云霞相遇,就能迸发出浪漫色彩,宦游在外的杜审言也曾被这份浪漫所打动。
此时在外做官已有二十载的杜审言,感受到的是既惊又喜,不只为春早到,更为这地域差异。
因为杜审言的心中,藏着故乡的春天,就像刘禹锡感受到秋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故乡的春天不会这么早到,故乡的云霞也不会从海边升起,梅柳也不会在此刻由江南到江北次第开放舒展。
可这些心理对比,诗人没有明说,而是用“偏惊物候新”和“归思欲沾巾”巧妙地传达出来。
云霞出海,梅柳渡春,淑气催鸟,晴光转蘋,接连四个动词,将江南早春的清新柔美传递了出来,让人仿佛看到春光的渐次展开,和诗人内心的归思不断涌动。
有动静结合,有光影变幻,有层次渐变,更有写作手法上的起承转合,难怪胡应麟评此诗“初唐五律第一”,也难怪诗人的孙子杜甫高呼,“'诗是吾家事。”
许多年后,这样的云霞被洪梧化用,“风月天高,楼台地迥;云霞海曙,梅柳江春。”
屈大均则另辟蹊径,“闲与天台扫落花,花花扫尽扫云霞”,仿佛云霞乃囊中之物。
![]()
2.云山青霭,归隐山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王维《终南山》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张养浩的这几句云山组合之诗,可谓是写尽了云山缭绕的优美景象,半隐半现,朦胧缥缈。
这样的美景,隐居终南山的王维也曾深深迷醉。因为他不愿与李林甫同流合污,从而半官半隐。
在王维笔下,终南山如此高耸,与苍天相接,与碧海相连,以夸张的笔触将终南山隆重推出。
但不夸张的是,这山上有白云,山在虚无缥缈间,有白云青霭,有聚合离散,一如人生。
当人在此山中,白云弥漫,看不清前路在何方。可当我们蓦然回首,白云又再度聚合归拢。
这才是茫茫云海,只能继续前行,走进那若有若无的青烟缭绕里,不想来时路。
就这样在寻寻觅觅之中,终于看清了两个星区分野的终南山主峰,和不同山谷的阴晴悬殊。
这一路云山雾绕,王维终于想歇息下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不知能否找到答案。
这样的云山相绕,自然是归隐情怀,但也少不了几分挣扎与犹豫。好在王维找到了答案,半隐半现的云山,就是半官半隐的写照。
而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贬谪杭州通判的苏轼,也曾在朝堂与江湖中摇摆,“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3.云水白露,知音难遇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诗仙李白狂放不羁,是诗人中的诗人,顶峰中的顶峰,却一生将谢朓视为偶像。
当初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李白来到金陵城下,在云水秋月之中,寄寓寂寞之情。
白云掩映下的城楼倒影在秋水之上,寂寞空城也仿佛随之摇动。晶莹露珠闪耀在秋月之下,如同从月亮上滴落成珠而摇摇欲坠。
如此浪漫又清冷的画面,让李白想到的不是露从今夜白,也不是月是故乡明,而是知音难求。
他此刻最想念的人,是写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谢朓,一个让他终生膜拜的南北朝诗人。
李白赞美友人时想到谢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登高望远时想到谢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曾七次踏入宣城,甚至将其作为人生归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那座敬亭山上,众鸟飞尽,孤云独闲,看不见云山雾绕,听不见云水流动,只剩下白发老翁。
想必那个时刻的李白,也会想念曾经在金陵城下被云水、白露与秋月环绕的自己,那个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自己。
这样的云水之地,在李白心里是知音难觅,在李商隐心里则是故土难忘: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而到了姚镛笔下,则是自在安闲: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
4.翻云覆雨,世态炎凉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唐•杜甫《贫交行》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因为杜甫的这句诗,为世人贡献了白云苍狗这一成语,道尽世事的变幻无常。
而这首《贫交行》,则又贡献了另一个成语,叫做翻云覆雨,世人用来形容反复无常或者玩弄手段。
杜甫写下此诗的时候,已是与李白分别困顿长安的第五个年头,尝尽了人间冷暖。
举进士不中第,杜甫只能游走在权贵之间,希望得到欣赏与举荐,奈何世态炎凉,人情翻覆。
人与人结交,早就没有了管仲与鲍照这种贫富不移的知心之交,而多以利益与权势相权衡。
像杜甫这样的一介布衣,早就家道中落,在长安四处碰壁,体会了太多翻手作云覆手雨。
如此人情翻覆,辛弃疾也曾深深体会,“人间反覆成云雨,凫雁江湖来又去。”
![]()
5.云雨画楼,劳燕分飞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宋•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自宋玉的《高唐赋序》问世,巫山云雨就成为男欢女爱的重要象征,成为红尘男女最难割舍的爱情之云。
而晏几道笔下的男女,也曾有过这样美妙的爱情体验,只可惜一个去意已决,留不住人更留不住心。
多情的女子只能含泪看着兰舟归去,想象着春水碧涛与晓莺啼鸣一路相送,目送着消逝在尽头。
此刻佳人独立渡头,百感交集,只见青青杨柳,一枝一叶关乎离情,一丝一缕皆是思愁。
如今人已远去,多情的女子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怨恨,“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不管往日爱情有多么美好,从此锦书休寄,音尘断绝,画楼里的深情再也不要什么证明。
这或许只是女子的一时负气怨恨之语,但已经超越了寻常古代女子的沾巾之举,颇为刚烈。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这句诗成为现代很多红尘男女分手时的赠别之语,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即使愁肠百转,分手也要干净利索,因为对过往无愧,对彼此无悔,人生总要在失去中成长。
而这样的巫山云雨,注定了很多人还会深深迷恋,一如李涉,“少年才子心相许,夜夜高堂梦云雨。”
直到遇到一生所爱,即使一别两宽,也会因此懂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6.云散月明,九死不悔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当云月相逢,世人大都难忘张先笔下的浪漫唯美,云破月来花弄影。
可除了夜色温柔浪漫,还有一种云月相逢,属于有志之士的虽九死其犹未悔。
就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尽管一生坎坷,却不改其志。
王安石变法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敢于反对。而旧党卷土重来,新党遭受排挤的时候,他依然敢于发声,对事不对人,认为新法正确的就该坚持,不应因噎废食。
这样磊落耿介的性格,自然不受小人待见,在官场起伏不定,屡次遭受贬谪。
可苏轼并不因此沉沦,因为他坚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沧海横流,青天澄净,本就如此,根本不需要什么云散月明来点缀。而苏轼本就光明冷落,也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证明。
此刻在儋州遇赦北还的苏轼,不在乎云散月明,不怨恨九死南荒,只因坚守了该坚守的道义,不过本性使然,一蓑烟雨生平生。
如此意境开阔的云月相逢,还有岳飞笔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祝允哲更是为此和词,写下“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的豪壮之语。
![]()
这就是古人笔下的云朵方块,像俄罗斯方块一样排列组合,总能拼凑出心中最美的模样。
从此,我看你时很远,看云时很近,那些得不到的情与爱,总有一片云让我懂得释怀。
正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