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展有关的诗词

1.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
2.与发展有关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出自: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意思就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孔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关于只有变化才有发展的诗词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在最下方公众号里搜索“微诗词”后关注,可以求藏头表白诗、打油诗、爱情诗、祝福诗等等。
现实主义诗学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诗及一切艺术的源泉。诗人是生活的歌手,诗是对生活的歌唱。
浪漫主义诗学认为: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所以,诗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理想世界的呼唤。
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只是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形式。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形式并不屈从于内容。诗人对美的追求,趋向于形式的自主创造。形式的自主品质,意味着诗人有批判社会现实、开拓美的世界的自主权力。在极端的形式主义诗学看来,诗只是一种语言工艺。
心理分析主义诗学认为:做诗犹如做梦,诗就是诗人的“白日梦”。常人做梦,是人的本能情欲等在社会道德和人的理性意识压抑下得不到满足,转移到梦中去发泄。
4.关于未来的诗句有哪些
1.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释义: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2. 南北朝 谢灵运《登池上楼》
诗句: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释义: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3. 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 宋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诗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释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5. 魏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诗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释义: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6. 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7. 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8. 清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释义: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9. 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释义: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10. 唐 高适《别董大二首》
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5.关于经济发展的诗歌
钗头凤·三讽虫经济
作者:碧波浩瀚 来源:999gg.com 时间:2005-9-2 16:25:41
(一)斗虫
宽宽圃,
云云贾,
偌然虫市谁言腐?
颜儿丽,
神儿异,
一条虫价,
廿头牛系 。
逮!逮!逮!
昆虫股,
机缘谱,
赵佶玩此丢疆土!
世风翳,
人风替,
挂牌科学,
“斗虫经济”,
戾!戾!戾!
(二) 游虫
游医傲,
八方躁,
四海皆准单方好。
见花息,
杨梅逼,
烟灰成药,
汗泥成稷,
惑!惑!惑!
新楼帽,
汇钞暴,
种田播稗能收稻!
星垂北,
辰昏黑,
游医成万,
汇钱成亿 ,
得!得!得!
(三)色虫
声儿野,
情儿假,
九行疯旺人妖冶!
百家羡,
千娇恋,
白天寅夜,
肚肥心倦。
贱!贱!贱!
红灯雅,
郎君寡,
古来声色还加马!
明娼院,
豪嫖殿,
兔丧狐毙,
树倾猴颤 。
善!善!善!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