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陶渊明典故的诗词

1.有关陶渊明的故事和诗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
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
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
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
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
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杂诗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劝农(六首)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停云并序(四首) 时运并序(四首) 荣木并序(四首)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归园田居五首 归鸟(四首) 51-100首:责子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移居二首 与殷晋安别并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杂诗八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赠羊长史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还旧居 悲从弟仲德 赠长沙公并序(四首) 酬丁柴桑101-154首: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岁暮和张常侍 九日闲居 咏贫士七首 游斜川 拟古九首 桃花源诗并记 述酒 於王抚军座送客 读《山海经》十三首 腊日 答庞参军 答庞参军并序(六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有会而作并序 乞食 挽歌诗三首 --------------------------------------------------------------------------------命子其一∶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其二∶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其三∶放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其四∶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其五∶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其六∶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其七∶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其八∶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其九∶厉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其十∶日居月诸,渐免子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其二∶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
2.谁有陶渊明的故事名言诗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只知真隐,苦隐,实在是“隐”这一行道中最差的选择。
隐士在中华文化中,是受尊敬和礼赞的人物。他们是种内守文化的代表,他们不怕清贫,不怕远离世事,固为他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是一种退去囚系神魂桎梏的自由生活。
自由,多么美丽诱人的字眼啊!人生而爱自由,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人,有了这种自由,便要失去那种自由。绝对的自由就是神仙也做不到,因为自由总是要受不自由的制约。
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陶渊明,只能是戴着镣铐舞蹈的自由之子,他的宿命注定要终生陷在物质的种种不自由之中。
3.谁有陶渊明的故事名言诗句
一、陶渊明的伟大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这是由于他对社会、对时空、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由于他的博学强记和丰富的人生实践;特别是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文学天才,用白居易的话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他的诗写得看似通俗,明白如话,但却表达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
例如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一首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得通俗明白像儿歌一样,却表达了陶渊明高尚情操,宁愿早出晚归的躬身耕锄,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园,也不随腐败的官场狗苟蝇营。由于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叫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陶渊明离开我们快1600年了,在那个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人们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别是陶渊明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辞职归隐,住在山远地偏的乡村,只有酒,能使他解忧,能使他消愁,能使他兴奋,能使他舒适。
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 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它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能解饥解渴;它还具有精神的属性,能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
在陶渊明那个时代,还没有烟草、咖啡之类的精神兴奋剂,人们只能借助于酒来调节自己的情感。 陶渊明的许多代表作品,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都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酒后有感而作。
陶渊明恋酒的故事脍炙人口,千古传颂。陶渊明的饮酒诗写得意境优美,含蓄深隧。
文如其人,陶渊明高尚的人品,正如它的不朽诗篇一样,因为酒而大放异彩。 本文力求用最简练的文字,诠释陶渊明的酒诗酒辞。
通过描写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及陶渊明对酒的眷恋,表现陶渊明一生的高尚气节及文学创作的伟大成就。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颗闪灼的星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不同的贡献,因而在人们的记忆里,或明或暗,闪闪发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前进,有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遗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出现在历史的长河里。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人在世的时候很伟大,呼风唤雨。
死去后,随着时间的消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平凡,或小有名气,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历史贡献也越来越伟大。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种伟大,他像一颗红宝石,他像一颗夜明珠,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历史的前进,几代人逐渐认识了他,揩去掩埋他的尘埃,使他闪闪耀眼,永远地闪灼在历史的长河里。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4.古诗请说出2首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5.反映陶渊明的人格、气节的诗句
一、前 言 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隐逸派的田园诗人。
中国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的,屈原以后便算是陶潜。梁、昭明太子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曾经替他作传记,序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 我一向欣赏渊明的安道苦节、辞采精拔,因此喜欢研究他的作品和风格,尤其他的诗,连苏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 论诗的家数该从「建安七子」,但读了他们的诗,只能看出「七子的诗风」,很难看出那一位的诗格。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个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两人,而陶诗尤为甘脆鲜明、笃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一百三十家当中,我特选陶渊明一人来加以探讨。
二、生平事略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2〉 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在这十年期间,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后一次是当县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渊明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去职,幽居达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请他当主簿,他不就任,宁愿在家乡,躬耕自资。 镇军参军期:隆安四年庚子,渊明作镇军参军,时二十九。
饮酒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建威参军期: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彭泽令期:义熙元年乙已,渊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 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
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爱萄、嗜酒、喜弄无弦琴、乐於耕稼,由於他是一个高雅旷达、任性自适的人,感情浓烈而笃於交谊,因此他的快乐,不是安逸中得来,完全从勤劳中得来。 三、时代背景 晋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时候,文人由厌世思想进而为超脱,故陶潜有释家思想。
他的性格,在儒、道、释三家中,经过了自己的溶解,运用当时的法语,於是造成他独特的思想,便是极现世主义的达观,不讲求将来,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连雨独饮:「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渊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使他养成自然、现世与孤独的个性。
因为两晋社会是贵族社会,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才有做大官的机会,否则就永远做小官。他时辍时续地做了十年幕僚,幸亏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当了一名小邑,但当时兵乱频频,他本来就不愿做官,加上时局的动荡,不想离乡太远,就决定做彭泽令,但个性耿介的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诚按:萧统陶渊明传、乡里小人作乡里小儿),只做了八十天就挂印辞职了。
朱子语录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正是东晋偏安江南,胡人盘据中原;这时他热血满腔,胸怀猛志,崇拜的是田畴、荆轲之类的英雄。
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杂诗、拟古诗)中,还常常流露出他这种少壮时代的奇情壮思。陶潜虽抱经济之器,想振复国。
6.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小故事(15个左右)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 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 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 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 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 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
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 又出上联,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 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
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
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 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7.关于陶渊明的摘抄 要求有一故事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最伟大的诗人。
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关心黎民疾苦,捍卫人格尊严,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狂放不羁,崇尚自然,向往美好未来。
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大巧若拙,韵味隽永,意境清幽,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具有浓郁的田园和乡土气息,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一位诗人、艺术家对真善美和生活真谛的渴望与追求,洋溢着独特的意蕴和情趣。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
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 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 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 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 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 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 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 又出上联,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
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
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
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 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8.有关陶渊明的诗词和个性、生平等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
9.陶渊明古诗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作者: 来源: 2002-03-28 16:23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陶渊明诗
原文: 停云 停云,思亲友也。
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历史背景:晋元兴二年十二月,桓玄篡位自立。 晋元兴三年三月,北府兵将领刘裕率众起义, 先后收复京口,广陵,攻陷健康,桓玄出逃被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现代诗译文: 序:树枝上的花朵在田园里悄悄绽放,新酿出的美酒在酒杯里微微荡漾, 我的朋友,你就像停滞在天边的浮云,迟迟不肯过来与我相见。
我一个人独自饮酒 命运吞噬天空 港汊纵横的神秘河湾,漂满了难民船 这是内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 迷茫的四月,春雨漫上堤岸 一片片花朵在革命的微风中竞相凋落 衰变的青春,无望的顾盼 飞翔的犀鸟啊,请带上我潮湿的双眼 这是内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 迷茫的四月,春雨漫上堤岸 我的朋友,让我们促膝长谈 你那顿悟的微笑,足以驱散我万劫的风寒 这是冬麦风干的美酒 这是生死流浪的故园 我的朋友,你何时才能与我相见? 命运迅速吞噬天空 古老的谶语,即将兑现诺言 我一个人独自饮酒 洪水冲毁堤岸 没有道路,没有船 窗外的停云上边 埋藏着我黑色的春天 。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