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辛弃疾的用典诗词

有关辛弃疾的用典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7-08 08:07:05 阅读: 次

有关辛弃疾的用典诗词

1.辛弃疾的词中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

2.【结合辛弃疾词谈谈用典在诗词感情传达上的利弊

利:用典用的好了,可以让诗词内容包罗万象,在较为短小精悍的字数中,可以纵横古今,有博大的感觉. 弊: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会给阅读的人带来很大的理解障碍,必须依靠评注等较为专业的书籍才能大概把握住诗词内涵.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用典要把握住一个度.在这里举一个用典很好的例子: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其实这首词中,为写离别之苦,几乎是句句用典.词中先用啼鸟作为引子点名主题,纵横古今生离死别的典故,引用了5个,行文气势如虹,扶摇直上,而后止于悲,又以啼鸟收尾,回归到主题中,可谓妙极. 不过同样是贺新郎,这首词似乎并不如另外一首流传得更广: 辛弃疾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也是用典的佳作,不过主要是引用陶渊明的典故,多数人读来并不会感到太难懂.所以这首似乎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且词人自己也对这首词颇为偏爱.可能因为更直接、爽快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读来畅快淋漓,有词中李白的洒脱之感. 就以上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其实第一首无论从结构还是抒情或者衬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来看,都非常完美,但是它引用的典故数量过多,5个,这就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当时为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这首词的内容,查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资料.但是这首词在抛除了理解的障碍之外,其实在感情传达上也非常的饱满,读来感人至深. 如果单纯从用典和抒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用典其实有它的优势,但是相对而言,想要写好的难度也更高.如果掌握的不好,化用的不当,那还不如不用.但是一但掌握的适度,用的好,用典反而可以大大提高词作的艺术水平,就像议论文中加入了有力的论据,抒情文中夹杂了华丽的词句,感觉是一样的.它让诗词的内容更丰满,感情也更浑厚.为什么读辛词就会有一种非常耐读的感觉,词中感情表达饱满而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豁达、悲伤、沉郁、洒脱,这些简单的词都难以涵盖他词作中的丰富感情,大约就是因为用典纯熟,信手拈来的化用其词作之间,所以才让人回味无穷吧. 以上为某人一己之见,仅做参考.。

3.辛弃疾用典的词 典故也要写下来

以《摸鱼儿》为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中的“长门事”,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因嫉妒被废,迁住长门宫。

陈阿娇为了想重新得到汉武帝的宠爱,送黄金(实际是青铜)百斤给文学家司马相如,请他写了一篇《长门赋》送给汉武帝,据说汉武帝读后很感动,陈皇后也因此复得宠信。 词人借用此典故,表面上是写一个失去皇帝宠爱妇女的苦闷和怨愤。

实际上是借陈阿娇的故事,说明自己受人排挤、打击,爱国深情无处倾诉的苦闷心情。 词中的“玉环”指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安禄山叛乱、玄宗幸蜀时死于马嵬兵变中; “飞燕”指汉成帝的宠后赵飞燕,后来因被废为庶人而自杀。

这两个人都以善妒而著称,且都不得善终。 词人在此是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警告那些掌权的大官们,即词中的“君”,叫他们别太洋洋得意了,历史上的杨玉环、赵飞燕那样为皇帝宠爱,可都没得到好下场。

4.有关辛弃疾的诗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 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 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 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 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 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 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 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 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生查子 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生查子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

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

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生查子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浣溪纱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露天晓角 旅兴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女亘〕娥:被白。

5.结合辛弃疾词谈谈用典在诗词感情传达上的利弊

利:用典用的好了,可以让诗词内容包罗万象,在较为短小精悍的字数中,可以纵横古今,有博大的感觉。

弊: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会给阅读的人带来很大的理解障碍,必须依靠评注等较为专业的书籍才能大概把握住诗词内涵。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用典要把握住一个度。在这里举一个用典很好的例子: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其实这首词中,为写离别之苦,几乎是句句用典。词中先用啼鸟作为引子点名主题,纵横古今生离死别的典故,引用了5个,行文气势如虹,扶摇直上,而后止于悲,又以啼鸟收尾,回归到主题中,可谓妙极。

不过同样是贺新郎,这首词似乎并不如另外一首流传得更广: 辛弃疾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也是用典的佳作,不过主要是引用陶渊明的典故,多数人读来并不会感到太难懂。

所以这首似乎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且词人自己也对这首词颇为偏爱。可能因为更直接、爽快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读来畅快淋漓,有词中李白的洒脱之感。 就以上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其实第一首无论从结构还是抒情或者衬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来看,都非常完美,但是它引用的典故数量过多,5个,这就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当时为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这首词的内容,查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资料。但是这首词在抛除了理解的障碍之外,其实在感情传达上也非常的饱满,读来感人至深。

如果单纯从用典和抒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用典其实有它的优势,但是相对而言,想要写好的难度也更高。如果掌握的不好,化用的不当,那还不如不用。

但是一但掌握的适度,用的好,用典反而可以大大提高词作的艺术水平,就像议论文中加入了有力的论据,抒情文中夹杂了华丽的词句,感觉是一样的。它让诗词的内容更丰满,感情也更浑厚。

为什么读辛词就会有一种非常耐读的感觉,词中感情表达饱满而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豁达、悲伤、沉郁、洒脱,这些简单的词都难以涵盖他词作中的丰富感情,大约就是因为用典纯熟,信手拈来的化用其词作之间,所以才让人回味无穷吧。 以上为某人一己之见,仅做参考。

6.怎样看待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

一、简述: 辛弃疾词作中大量用典是其作品一大特色。

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拓展作品的表现力,增加作品的深度,使作品更加凝练丰厚。但是有时候辛词也不免用典过多、不够自然之弊。

二、拓展: 1、用典的原因: 大量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他钟爱用典有很多历史原因。作为“归正人”他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完全信任和重用,一代将才无用武之地,牢骚必然是有的,但是直接抒发似乎太不明智。

用典就为他提供了书愤的策略,所以辛词用典是为了使自己的苦闷显得含蓄一些。 2、取得的成就: 前人用典多化用诗句,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通篇化用前人多篇诗句。

而辛弃疾不仅武略突出,文才也堪称盖世,写词时经史诗赋信手拈来,让人拍案叫绝。譬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难怪刘辰翁评价他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3、存在的不足: 不过,稼轩词有时也有用典过多,晦涩难解或不够自然之憾。但稼轩的尝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成就是主要的。

7.关于辛弃疾的诗句

辛弃疾的诗句: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稻花香里说丰年。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9、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3、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本文标题:有关辛弃疾的用典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