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诗词对仗方面的有关知识

诗词对仗方面的有关知识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5-20 23:24:16 阅读: 次

诗词对仗方面的有关知识

1.词常识中一般对仗有什么特点

我们说一般对仗,是相对于上一节的工整对仗而言的。

这些词调里的对仗,平仄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平可以对仄,也可以对平,词性也不是那么严 格。当然,这个“一般”,我们也称为例用对仗,也就是说这里的对仗要求不 严格,小调用得较多,中长调也有一些。

例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奉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〇仄〇平〇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A A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〇平〇反反平平,〇平〇反反平平。

A A这个词调的前两句是“〇仄〇平〇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每一句的最后一字都押平声韵,这就不符合对仗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因此属于一般对仗。

再看苏轼的“簌簌衣巾”与“村南村北”,虽然都是属于名词,但都不是很工 整的对仗,前者属于偏正结构,后者属于并列结构。 而“落枣花”与“响缫 车”倒是很工整。

其他《浣溪沙》如: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韩偃)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

(薜昭蕴)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而今。(贺铸)想得故人千里外,醉吟应上谢家楼。

(杨彦龄)又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〇仄平平〇反平,〇反平平,〇仄平平。A A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〇平〇反反平平?〇反平平,〇反平平。A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〇反平平〇仄平。

〇仄平平,〇仄平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〇平〇反仄平平,〇仄平平,〇仄平平。A这个词调的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其平仄为“〇仄平平,?仄平平”,属 于平仄一致。

虽平仄一致,在李清照的这首词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词性的对仗倒是很工整。 其他《一剪梅》诸如: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军事如何?民事如何?(杨佥判)风满前山,雨满前山。花不禁寒,人不禁寒。

离有悲欢,合有悲欢。怕唱阳关,莫唱阳关。

(王莹卿)这些例子中的对仗,除平仄一致外,在词语的使用上也不是很规范,出现了使用同字对仗,如“见”、“也”、“满”等。 一般对仗,除了上面例子外,在词谱中是比较多的。

例如《水调歌头》下阕第五、六两句“〇仄平平〇仄,〇仄平平?仄”,多用对仗。如: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

(黄庭坚)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张孝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黄庭坚)《破阵子》上阕首二句“仄仄平平〇仄,〇平〇仄平平”属于工整对仗,但是三、四句“〇仄〇平平仄仄,〇仄平平〇仄平”则属于一般对仗。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平仄对立,工整对仗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平仄不对立,一般对仗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平仄对立,工整对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平仄不对立,一般对仗《风入松》上下阕的最后两句“〇仄平平平仄,〇平〇仄平平”属于一般对仗。如: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俞国宝)蕙草情随雪尽,梨花梦与云销。

(张翥)《满江红》上、下阕中两句七言“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平平仄”音节略带拗怒,且拗在句尾。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何处征帆林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张孝祥)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空有鬓如潘骑省,断无面见陶彭泽。(刘克庄)《望海潮》上、下阕第四、五两句四言“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多用对仗,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三馆俊游,百街高选。

海外九州,邮亭一别。(趁可)山倚断霞,江吞绝壁。

六郡少年,三关老将。(折元礼)以上这些词调虽然规定了在特定位置要用对仗,但是因为在平仄上,对仗不是很严格,因此很多作者在填词时也并不是都用对仗。

要知道,一首词 中的对句也不应用得太多,通首对句会显得呆板,毫无意义,总是要骈散结 合,声韵谐美,单双参差才好。 词中使用对仗,既可用工对,也可用宽对。

某些上、下句字数相等的句 子,即使在前人没有用对仗的例子,也允许用对仗。词中的对仗是很灵活自 由的,凡可对可不对的属于自由对仗。

2.诗歌对仗知识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你可以看看 声律启蒙/f?kz=147519588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羞看百炼青铜。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7]。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 法术语罢了[38]。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39]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

(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40]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1]?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2]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3]。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鹦鹉/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4]。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

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5]。

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6]?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7]。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

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9]。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50]。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51]。

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六)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2]!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53]。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

3.诗歌常识中对仗的基本规则有哪些

诗歌常识中对仗的基本规则有:1。

字数相等,平仄相反。“字数相等,平仄相反”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

格律诗中一联诗句的字数必须相等,出句与对句都要相对,且平仄相反。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 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

如杜甫《秋兴》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句诗中“江间”与“塞上”相对,“波浪”与“风云”相对,“兼天涌”与“接地阴”相对,这两句的平仄也完全相反,是工对。2。

语义相对,词性相合。“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是对仗的词性特征,是近体诗对仗的根本特征。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 性协调一致。 如南宋叶采《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这首诗中首联对仗,“双双”和“点点”相对,均为量词重叠词;“瓦雀”和“杨花”相对,均为名词;“行”和“人”相对,均为动词;“书案”和 “砚池”相对,均为名词。对仗的诗联又叫作对偶句,亦称为对联,凡是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皆谓之对仗句。

为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明清以来,才学之士 编写了很多关于声韵和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声律启蒙》、《笠 翁对韵》等。其中,清代康熙年间车万育编写的《声律启蒙》独具一格,经 久不衰。

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 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

兹将“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 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灌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 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 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4.诗歌常识中使用对仗有哪些小心注意的事项呢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与现代汉语语法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名词、形容词、数 词(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代词、副词、虚词。

在对仗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数目词要跟数目词相对,“孤”、“半”等字也算数目词一类。二、颜色词跟颜色词相对。

三、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上”、“下”等。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四、干支词自成一类,如甲乙、子丑等。五、不及物动词可以与形容词相对。

六、联绵词只能跟联绵词相对。联绵词可分为名词联绵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联绵词(逶迤、磅礴等)、动词联绵词(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 性联绵词一般不能形成对仗。七、专有名词通常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

最好是同类名词相对,即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国名对国名,朝代名对朝代名。

5.律诗常识中对仗的运用有何要求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的运用 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按作者命意的正反 分为正对和反对;按语句组合的状况,分为双名对、隔句对,当句对和流水 对;从用词的角度看,又有借对和连珠对。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 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6.词常识中四字对仗怎样通过举例体现

汪东《词学通论》云:“四字句例,于词中极为紧要,其排偶处,尤须精警动目,不可草草。”

四字句对仗,有词义能对而平仄不能对的,即属于一般 对仗;也有词义和平仄都能对的,属于工整对仗。在不同词牌不同词人那里, 对仗形式的使用也是不固定的。

1。 只是词义相对,而平仄不能相对的,属于一般对仗。

如:夕阳岛外,秋风原上。(柳永《少年游》)小桥横渡,曲屏深院。

数声鸿雁,两行鸥鹭。紫箫吹断,素笺恨切。

(张辑《桂枝香》)拒霜争艳,断霞分彩。(贝清江《八六子》)2。

词性和平仄都能相对的,属于工整对仗。如:风绡蜂蜡,露浥红莲。

(周邦彦《解语花》)余香遗粉,剩衾闲枕。 (张先《御街行》)绀玉波宽,碧云亭小。

(周密《选冠子》)心在天上,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累累枯冢,茫茫梦境。

(陆游《沁园春》)3还有一种上四下七句式中,下二字承上四言偶句:瘦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佚名《晏清都》)旧色旧香,闲云闲雨情终浅。

(吴文英《绛都春》)长短对仗最易被人所忽视,如上面例子中的“瘦信愁多,江淹恨极”就属于对仗,句式是上四下七句式。四字句与七字句之上四字作对仗,即“叶吹暮喧”与“花露晨晞”,“旧色旧香”与“闲云闲雨”各成对仗。

7.诗歌常识中使用对仗有哪些禁忌

诗以精练为宗旨,对于对仗句来说,精练尤其重要,从而形成了一些避忌。

避忌就是在作诗中不允许出现的情形。对仗的避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是避同字,二是避合掌。

诗歌是用最短小的句子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诗中尽量不要出现相同的字,相同的字容易造成词语的冗余和诗意的平淡。 如王维《既蒙宥罪 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曰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诗中出现了两个“还”字和两个“解”字,这在诗词格律中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出现同字在对仗中是大忌,除诗人为了某种特殊的修辞需要而特意 为之,否则是不允许的。常建这首《听琴秋夜赠寇尊师》中出现的同字,显 然是他特意为之的:常建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闻自可亲。 在对仗中还应当尽量避免同义词相对。

如“河”对“川”,“红”对 “赤”,“兵”对“卒”,否则便是病对。如“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 凉”(韦庄《思归》),其中,“外地”与“异乡”是同义词,“寂寞”与“凄凉”是近义词。

此对实乃句义重复,为对仗一大忌讳,即“合掌”。 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诗表达同一个意思。

一首诗中,如果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那么上下句的意思就会重复,这就好像两只手 掌合在一起,所以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这种现象在唐代近体诗中会偶尔 见到,宋代以后对合掌的限制更严,基本上不再出现。

如“水流心不竞,云 在意俱迟”(杜甫《江亭》),其中“心不竞”与“意俱迟”是一个意思,就是 犯了 “合掌”之病。又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其中“玉蕊会” “牡丹期”也是合掌,因为“玉蕊”是“牡丹”的别称,“会”与“期”的意思也相同。

此外,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也是应当避免的,这种情况容易使全诗显得呆板。

本文标题:诗词对仗方面的有关知识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