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诗词的图片大全

1.有哪些关于古诗的图片
古诗体裁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律诗分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颔联、颈联对仗)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组成:词牌名、题目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风格:婉约派、豪放派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文学风格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
《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
《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
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2.关于古诗的图片
1、/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86d5bac2f4afe60f0ff47762.jpg
2、是《江南春》还是《江南逢李龟年》或《忆江南》
3、/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2cb4fefec5ab94225c600886.jpg
4、/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f35ea0098da3bd376a60fb71.jpg
5、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不好意思,这个没找到图
3.最容易现代诗配图大全
楼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对于诗歌配图我有一定的经验,或者说是敝扫自珍也不为过。
给现代诗歌配图做到浅层次的理解就行了,稍微沾一点边都可以。不像古体诗和国画的关系讲究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现代诗主要是情感的启发,真正的空间是留白的想象。
就好像网上一些唯美的文章一样,随便配一张小清新的背景让你感受到那种氛围,然后通过读者自己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理解诗歌本身的含义,给诗歌配图容易但是给图片配诗就难了很多。
配画参考:/k/%E6%AF%8F%E5%A4%A9%E8%83%8C%E8%AF%B5%E4%B8%80%E9%A6%96%E8%AF%97。
4.古诗要有图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西江月:词牌名。
见:同:现。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有哪些古诗和图片是描写大自然的,图片简单点要画的,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关于乡村的古诗或图片
晦日湖塘
唐.孙逛
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
落花迎二月,芳树历三旬.
公子能留客,巫阳好解神.
夜还何虑暗?秉烛向城阕.
贺监湖上
清.任颐
万顷平湖一苇航,此归喜似贺知章.
上恩赐与西湖曲,逐老吾家归照堂.
狂客归来终好夸,越王城下占烟霞.
此中信美非吾土,不似西湖是我家.
湖塘夜归
宋.陆游
鱼翁江上佩笭箵,一卷新传范蠡经.
郁郁林间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
云边筑舍分南北,陌上逢人半醉醒.
莫恨西村归路远,行前点点有飞萤.
道中书所见
宋.葛绍体
湖塘隔岸碧相鲜,田舍寒炊晚顿烟.
塞路官军好身手,路中相唤买鱼船.
微雨中过湖塘二首
清 .李慈铭
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青林出,一角斜阳贺监祠。
题跨湖桥下酒家
宋.陆游
湖水绿于染,野花红欲燃。
春当三月半,狂胜十年前,
小店开新酒,平桥上画船.
夜闻姑恶 陆游
湖桥东西斜月明,高城漏鼓传三更。
钓船夜过掠沙际,蒲苇萧萧姑恶声。
湖桥南北烟雨昏,两岸人家早闭门。
不知姑恶何所恨,时时一声能断魂。
天地大矣池至微,沧波本身无危机。
秋菰有米亦可饱,哀哀如此将安归。
微雨中过湖塘二首
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表林出,一角斜阳贺监祠。
柳
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
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
小市 南宋 陆游
春风小市画桥横,桥北桥南次第行。
绝景惟诗号 敌,闲愁赖酒作长城。
楼台到处灵与柳,帘幕谁家子晋笙。
薄幕归来渔火闹,放翁自笑欲忘情。
泊舟湖桥酒楼下
缥缈云边罨画楼,空蒙雨外木兰舟。
谁知老子清狂甚,独占城南十里秋
7.关于母爱古诗配画图片大全简单
关于母爱古诗: 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2、思母 元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者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
3、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 清代: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 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4、忆母 清代: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译文:河面宽广,但船只难以航行,并不是我的过错啊,不知道您最近过的如何,是否平安?常暗地里因思念自己的母亲而流泪,但只恐怕母亲思念自己的泪水会流得更多呀! 5、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