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诗究竟好吗?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4-02-28 19:59:13 阅读: 次

依我之见,当纯文学话题成为公众话题或者微博热词的时候,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毕竟,在一个读诗人口少得可怜的国度,诗人现下的处境是:唯有去世、自杀,或者因为本人是脑瘫患者或者打工妹,他(她)们的作品才因这样或那样的身份标签,得以零散地传播和阅读。平时不读诗或甚少读诗的人,也因周围人的转发、媒体上的谈论,耐着性子琢磨余秀华的诗好在哪里。
即便如专业文学评论者沈睿,她的大力推介是余秀华诗歌得以迅速走红的关键,在沈睿那篇流传极广的推介文章中,所用词汇也是感动、震动写得真的好、让你目眩、心在流血、语言的流星雨之类,更多是比拟、譬喻,个人角度的阅读经验与抒发,远谈不上专业的诗歌评论。在我看来,抒情有余而专业不足,错过了一次极好的面向公众的诗歌教育机会,有点可惜。
实际上,余秀华通过诗意的方式表达作为身体残障女性的感受,或者表达与农妇、脑瘫患者这类外界感兴趣的身份无关的感受,这类私人体验在当代的文学创作、新闻报道、网络文章中并不少见,但有关何为诗歌,何为好的诗歌,若错过了余秀华的这次机会,今后恐怕很难再找到类似契机,通过讨论具体的诗人,让诗歌重新回到公众的文学教育与文学感受力当中。这一点何其重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写诗的门槛不高,梨花体一时风行,凤姐的诗也可以登上知名文学刊物,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一时没了依归。另一方面,由于诗歌教育的极端缺乏,诗歌甚至一度被高考排除在外———懂诗的人太少,最直接的后果是,缺乏诗意,理解现实反而成了问题。
也许有人问,诗歌为什么重要?在我看,诗歌应该是最远离功利的文学体裁,尤其是在人们钟情于故事和段子,一篇文章能流传多远主要看笑点和槽点有多少的年代,唯有诗歌承载语言本身。就算从最现实的角度,凤姐发表诗歌的待遇是每行诗2-3元,在国内算是不错的标准,试想莎士比亚若有幸生在当今中国,写一首十四行诗,也就能换一个麦当劳套餐。余秀华是明白人,走红之后她在朋友圈写道:对于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姑奶奶只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喧嚣之后,希望有文学教育者尽快接力,从诗歌本身进入,让我们知道余秀华们的诗好在哪里。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