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美文大全 > 道教杂讲随笔

道教杂讲随笔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9-09 13:47:57 阅读: 次

道教杂讲随笔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教杂讲随笔欢迎阅读和借鉴。

  道教杂讲随笔【第一篇】:道教散文

  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在道教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道教散文以先秦道家散文为基础,尤其是庄子的散文创作对道教散文更有深刻的影 响。虽然,老子是一个哲学家,但他在创作《道德经》时,却颇讲究文学手法的应用。 《道德经》的文句错落有致,自然成韵,善于运用意象,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在揭示 道的功用时,老子运用了车轮、器皿、窗户、水等一系列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这 就不但显得新颖、生动,而且富有感染力和含蓄性,令人百读不厌。老子的这种写作风 格由庄子所继承并大大发展了。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将《庄子》列入“六才 子”书之一,认为“庄生之文放浪”。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①足见其评价之高。首先,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文势磅礴, 富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如《庄子·秋水》篇对河伯与北海神“若”的描写:“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②这里先写秋水灌河的气势,河伯洋洋自得的神情,然后笔锋一转, 写河伯见大海茫茫无边,顿生自惭之念,文势起伏曲折,颇显佳妙。其次,庄子的散文 广设寓言,理趣横生,蕴含深刻的象征意味。与《战国策》《孟子》等书的寓言相比, 《庄子》之寓言更有理趣,内容更为活泼多样。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小虫、小鱼、小鸟 还是风树花草,一切生动植物有形无形者均会说话、辩论、叙理,使读者走进了一个五 彩缤纷的寓言世界,心不暇虑,目不胜收。

  老子、庄子的散文著作在道教创立之后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早在东汉末道教便已 提倡《道德经》的学习,各种注本纷出。今见于《正统道藏》中的《道德经》注本有四 五十种。《庄子》的注本也甚多。道教中人注释老子、庄子的著作并非是为了研究其文 学价值,但他们在注释过程中必然受到其熏陶;老子、庄子的文学表现手法必然也会对 道教中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早期道派的创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学修 养,对于先秦及西汉时期的散文著作有一定的了解。故而,早期道教领袖采用散文体式 来创作道教经典以供教徒习学这也是势在必然的。经过近两千年的漫长发展,道教散文 蔚然可观。这类著作在道教经书总集中占有相当分量。

  从形式上看,道教散文主要包括三类: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 道教议论散文是阐述道教教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早期,道教议论散文主要是语录 体散文,这种散文采取了“天师”与“真人”等神仙人物问答的方式来表达道教关于自 然、社会、人生的看法。例如《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大体上属于这种形式的 散文。试看该书乙部的一段对话:“真人问神人: ‘吾生不知可谓何等而常喜乎?’神人言:‘子犹观昔者博大真人邪?所以先生而 后老者,以其废邪?人而独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凡人尽困穷,而我独长存,即 是常喜也。’”③这种对话不同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语录文作者的目的并不在表现人 物个性,而只是借神仙人物之口来论述教理。所以其行文一般是问话短,而答语长,旨 在说理。这种作品当是适应早期道教师徒共探教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当然,《太平清领 书》中的语录体散文还有一些是通过辑录古书而来的。该书卷四十一谈及道派首领发动 有一定文化水准的道教信徒拘校古书之事。同时,他们还注意记录群众中的“善辞诀”、 “人情辞”,作为“洞极天地阴阳之经”。这种通过摘录编辑而成的文章也属语录文。 其特点是语言比较质朴,就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口语化的。例如《太平经》卷四十七 《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得仙方诀》就使用了不少“噫”、“唯唯”之类流行口语,增加 了对话的气氛。与此相联系的是类比手法的广为应用。为了深入浅出地阐述教理,早期 道教领袖注意通过类比以说明问题。从类型上看,有具体类比与抽象类比;从对象上看, 有物比人、有人比物等等。像《太平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将地皮比人皮,以地 下出水比人皮出血,认为人皮虽有薄有厚,但不能因为皮薄把他刺出血来就无罪;同理, 地皮也有薄有厚,乱挖一通,不惜遗力想见其水,其过与伤人见血不异。这种类比虽然 浅近,但对于阐明保护生态平衡观点来说则有一定说服力。《太平经》的这种语录体散 文对后代的道教经典创作影响颇大。魏晋以后,以“语录”为名的道教典籍层出不穷。 诸如《灵宫法语》《晋真人语录》《丹阳真人语录》《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清庵莹蟾子语录》《三十代天师虚静真君语录》《虚静冲和 先生徐神翁语录》《真仙真指语录》等等。这些名为“语录”的典籍虽然也包含一些诗 歌作品在内,但基本上则属语录体散文。当然,语录体散文也有其局限性,它没有较严 密的体系,结构也较为松散。

  为了使得说理更富有逻辑性,体系更加完善,道教中的许多作家注意议论散文艺术 水准的提高,在语录体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畅玄体”散文。这是一种逻辑推理与事例 论证相结合的散文体式。它肇始于晋代著名道士葛洪,至唐宋而大兴。“畅玄体”虽然 脱胎于语录体,但已有较大演进。在语录体散文中的“问”往往是“真问”,即徒弟因 不明事理而向“师尊”发问。而在畅玄体散文中的“问”往往是“设问”,即根据某一 议题作一假设性的提问,然后围绕设问展开论述。故而畅玄体散文的“论说”特征较为 明显。到后来,畅玄体散文之作者有的干脆连设问也不要,直接就论题展开论述,如唐 代司马承祯《天隐子》以及五代谭峭《化书》即是直论性的畅玄体散文。顾名思义,畅 玄体散文就是为了阐明道教深奥的玄理。但既然玄理高深,要使之能为道教中人所接受, 这就需要“形象”的材料,所以,畅玄体散文并不是把人们引入纯推理的云雾之中,而 是寓理于“象”,明“象”而发理。

  中国传统的象征思维在畅玄体散文中得到了发展。试看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 的一段阐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目未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 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或倏烁而景逝,或飘氵毕而星流。或氵晃漾于渊澄,或雰霏而云浮。因兆类而为有,托 潜寂而为无。沦大幽而下沉,凌辰极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④ 这里,作者先对“玄”作一定性说明,像今日下定义一样简明地道出“玄”的性质,接 着从各个侧面揭示“玄”的功用、性状,揭示“玄”在时空中的种种关联,将“无象” 的“玄”寓于“有象”的时空存在之中。他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对偶句,将“理”与 “象”融为一体,充分显现了“内理外象”的思维特色。

  道教杂讲随笔【第二篇】:道教佛教儒家道家的道

  道教的“法术”,佛教的“咒语”,儒家的“圆滑”,道家的“自然”。

  法术是“计谋”,咒语是“真理”,圆滑是“逃避”,自然是“随性”。

  计谋有“智慧”,真理在“指道”,逃避“躲得了初一,闪不过十五。”随性“不长久”。

  道教的智慧之路,少数人在用。多年来人们对道教意见很大,认为太邪不可取,所以成了人们口口声声的邪教,学用之人也没处施展,成了冷教,成了蔽谈。在我看来道教有道教的用处,道教的智慧不可丢,它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懂得聚集的力量和忠义勇的秒处。

  佛教的指道之路,一直很盛行。多年来那些科学解释不了的谜题都由佛教来处理。佛教讲真理,一定按照佛理去行,由于信,所以人会自然而然的进入门道,其中由于有些人自身的修养极佳,所以得愿很真,让这些自严自律者得到所愿。所以经过他(她)们一传,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就传遍了四方大地,人人都知佛,大多数人都不谈,一个是害怕,一个是自己的错误,导致身心有无行的压抑。那些生活乱套的人们就把佛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自己一边在犯错一边在求佛保佑,以求得上自己心灵的安宁;有了不劳而获的吃的先献给佛吃,香停了自己吃,这样吃起来就舒服多了。有了不劳而获的穿的,先献给佛穿,香停了自己穿,这样穿起来就轻松多了。好人信佛,受伤了就去求佛整治坏人;坏人也信佛,做错了马上去忏悔去供奉!佛只好安抚好人,找出好人的错来打发走好人,好人也就平衡了;佛对坏人的忏悔贡品很满意,叫坏人下不为例,坏人连连应承说好。

  儒家的躲的了初一,闪不过十五。完善之人必有不完善之道,走不出圆离不了圈。儒学之所以被人所追崇,是儒学有《因材施教》之道。对教育鲁莽之人,采用谨慎的指导法;对于谨慎之人,采用鲁莽的指导。所以灵活灵用成了儒学的中心思想。《孔子家语?三怒》中讲,聪明睿智之人要守住最初的“愚”,功被天下之人要守的住“让”,勇力振世之人要守的住“怯”,富有四海之人要守住“谦”,这就是损之有损之道。对于人,如先教就形不成“虐”,先警告的就形不成“暴”,慢令制期形成后必成“贼也”。怎样做才是儒学之道呢?要做到,“不主观,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我”就够了。

  避免须知:清贫瘦,瘦之清静德道宽厚而容之高也;

  富贵肥,肥之虚华浮浅窄洞而贪之阔也。

  道家的随性,是现代许多人所喜欢的,追求“自然”,“无争”,“清静”,“好学”,“阴阳”。喜欢自然的原始状态,喜欢无争的得失自然,喜欢清静的透明可辨,喜欢好学的有容乃大,喜欢阴阳的黑白分明。随性固然很好,可失去了道教的智慧,佛教的真理,儒家的圆滑之后就会存在不长久之理所以也不可取。缺少责任的负责和承担!这样的随性亡己,亡家,亡国。要的去亡吧!

  看来人类想要进步就离不了以上四家,哪家缺失都是人类的灾难,它们之间是有制约性存在。我们不懂时不要盲目的听信那些偏教之徒的鬼话,一定要分辨清楚,走哪家我认为都有用。信哪家都可满足你个人的需求!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有清醒的领悟能力和思考全面的综合水准。

  我的悟理,有心人请细读。

  道教杂讲随笔【第三篇】:道家与儒家

  儒家与道家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星,它们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在长河上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却又各自拥有独特的夺目光芒。

  儒道,动静相融。儒道在各方面的主张均有不同,文化经典也各不相同,但儒道唯一共同推崇的书则是《周易》。《周易》书名之中“易”有“变化”、“不变”的含义。“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动”,而儒道的思想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倡“仁”,他是一位仁者,将自己比作山。山,巍峨高大,连绵起伏,深沉。山,如一个巨人屹立在远方,静止不动,群峰叠嶂,山峦逶迤,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爱水,将自己比作水。水,绵柔温和,细长蜿蜒,清脆。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充满灵气。孔子如山,虽沉稳但却又是百鸟万兽之源,充满生机,静中有动;老子如水,虽流淌但却地势蜿蜒,不乏深沉,动中有静。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子好力,因势利导不瘀滞。孔子乐山,老子乐水。

  儒道,生活相反。儒家强调“入世”,强调做人温和有礼,强调仁义礼智信与温良恭谦让,强调“仁爱”,要求万事应以“孝”字当先,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改造他人。而道家强调“出世”,崇尚简朴自然,主张寡欲无为,比起官场的浑浊险恶,他们更愿意融入自然,寻求心灵的一片净土,找寻一片澄澈的心灵的家园。因为孔子“仁”的主张,常被君主用于治国,因此许多儒生走入官场,为功名利禄而奋斗,开始了他们繁忙劳碌的一生。因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思想,因此许多道士归隐山林,来自自然也归于自然,悠闲自在,清心寡欲,柔弱不争,返璞归真,以期人天合一。

  道教杂讲随笔【第四篇】:知白守黑,以柔克刚

  明知有风头,却不去抢,明知有便宜,却不去占。只想便宜的,吃的都是大亏。私心杂念过甚,心境就会过狭,就会被私欲牵着鼻子走。而豁达通敞,虚怀若谷,心境就会辽远,坦坦荡荡,天下宇宙,尽收胸臆。因此,柔弱的反倒可以胜过刚强的。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滴石穿,你看水流在山谷最坚硬的石头间,却可以无孔不入,挥洒自如。 

  明知那飞黄腾达的状况,却守着那平实简单的日子:“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不争,是老子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这就像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如果每个人都想在其中拿到好名次,势必把他人都当作竞争敌手;如果把人生当作一次没有既定目的的漫游,他人都是风景,岂不更好。

  道教杂讲随笔【第五篇】:正反相生,大音希声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没有绝对的好和坏。正与反相辅相成,互相包含,互相转化,天地万物就是这么永恒变化着的。因此,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呈现相反的状态。至刚的大道,却是最柔弱的。

  比如,最紧张的气氛反倒是大寂静,“于无声处听惊雷”。最高明的进攻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智慧的言说是拈花一笑……因此,能成大器的,都是隐忍质朴、不张狂不卖弄的。有智慧的,都不会夸夸其谈。

  面对难事,就像做简易的事情;面对大事,从做小事里求。好大喜功,指望一蹴而就,一口吃个胖子的,终难成事。

(责任编辑:副主编)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道教杂讲随笔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其他美文推荐:望梅止渴
其他美文推荐:清明节禁忌 清明节的禁忌有哪些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