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食堂挖到“宝”,这也是历史的一种写法|光明夜读

中山大学食堂挖到“宝”,这也是历史的一种写法
作者:易之
近日,中山大学食堂工地挖出了“宝贝”。广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表示,现场目前勘探发现多座东汉和明清时期墓葬,以及唐代水井等遗存。
这个消息让人措手不及,尤其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们,更是不知作何表情:难道自己在古墓上吃了四年的饭?网友们也纷纷变成段子手,各种段子纷至沓来。“中山大学的考古系,应该先把自己的学校挖个遍”,“学校广播:请考古系的同学们来一下食堂,现场教学”,“考古系毕业生开心到晕厥——毕业论文不用愁了”……
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变成段子素材,实在是因为太具喜剧色彩。说到古墓,让人想起的是武侠小说中的神秘派别,是小龙女的藏身之处;在影视剧中古墓也多远离尘世,充满机关玄妙,令人目眩神迷。谁能想到它竟然在学校食堂的下面?在糖醋排骨、麻辣香锅、黄焖鸡米饭的下面?历史沧桑与饭菜烟火,实在太难搭配到一起,当巧合真的出现,也就产生了奇妙的玄幻感。
古墓派代言人是这样的
然而这种“巧合”,其实就是历史的一种写法。历史,恐怕未必像个人简历一样,按年份把事项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历史可能会因为一个巧合被淹没,也可能会因为一个巧合被重新书写。
比如甲骨文,记载了殷商时期那么多重要信息,不过也是近代被当作药材时才偶然发现,20世纪以后才开始系统地整理。我们当作常识的甲骨文,其实进入人类视野的岁数非常年轻。再比如现在大名鼎鼎的兵马俑,其实也不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打水井时才偶然发现。正是这一个个“巧合”,丰富、改写甚至是颠覆了历史叙事。
食堂挖出古墓,在舆论场或许是个趣闻,但置于学术圈,也是再现了一个常识:学术研究始终是敞开的,文明的记录与定义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文化呈现出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个个类似“食堂下有古墓”的巧合中被描摹出来。
而突然发现“自己在古墓上吃了四年饭”,或许是身处文明古国的我们,才独有的“刺激”。
工作“秒辞”的95后,活出了让人羡慕的样子
小寒天寒地冻,孟浩然为什么只想着往外跑?
普通到极致的烤花生,也有新的味道
路边居然卖起了雪人,我们是多么渴望诗意
文字:易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朗诵:王茜
编辑:常莹 王远方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