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粽子的诗词带拼音

有关粽子的诗词带拼音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4-03-12 10:10:18 阅读: 次

有关粽子的诗词带拼音

1.请问关于粽子的诗词有哪些

1,《六幺令·天中节》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宋代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像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3,《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4,《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译文:回忆在苏州的那段日子,经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叶香气扑鼻,竹筒饭鲜嫩滑口,烤好的小鹅鲜美无比。

5,《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译文:五彩的丝线包扎这像碧玺一样翠绿的粽子,香气扑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样抱团。

2.一年级注音端午节的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e799bee5baa631333363366162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有关赞美粽子的诗词

1、《端午》宋代诗人秦观失

原文: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译文:粽子、桃树、柳树,开门一起喝酒,把菖蒲分发给每一个人。

2、《浣溪沙·端午》北宋文学家苏轼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3、《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 李隆基

原文: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译文:穴枕好像通了灵气一样,长长的丝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续。四季花都开放,粽子的种类花样多,味道独特美味。

4、《重午王7a6431333431343064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南北朝:邹浩

原文:

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

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5、《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原文: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译文:今天是端午节的缘故所以去拜访街坊邻居,不要问我手腕上的百条丝线,只需要把粽子沾着砂糖吃。

4.《端午》唐文秀带拼音的诗文

1、拼音: 《duān wǔ 》 《端午》 táng dài :wén xiù 唐代:文秀 jiē fèn duān wǔ zì shuí yán ,wàn gǔ chuán wén wéi qū yuán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kān xiào chǔ jiāng kōng miǎo miǎo ,bú néng xǐ dé zhí chén yuān 。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译文: 这个端午的节日是怎么由来的,自古以来都说是因为屈原。

可笑滚滚流水的楚江,还不能洗掉忠臣的冤屈。 3、赏析: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

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4、作者: 江南诗僧。

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与郑谷、齐己为诗友。

曾游南五台。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唐才子传》卷三。

《全唐诗》存诗1首。另《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四存文秀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5.【描写粽子的古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还有呢:::::::::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欣赏 来源:网络 搜集、整理:何胜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6.描写粽子的古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还有呢:::::::::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欣赏 来源:网络 搜集、整理:何胜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7.求七律·端午老舍和殷尧蕃的诗词拼音 ,很急

七 律?端午(二首)③ 老 舍 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

幺娃小江着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纪二事: 其 一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其 二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 (1942年作于重庆)第一首:首联“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无疑是对当时时间与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整个时局的写照,即使是端午节,也不见任何喜庆的气氛。当年在重庆的作家们,收入微薄,囊中羞涩,生活拮据,即使是过端午节,风骤“雨狂”,“村童”们“仍著旧衣裳”,“小江”也只是换了一双“新鞋”而已。

这足以证明处于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非敌占区人们生计的惨淡情景。 接下来的颔联“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是写吴组缃顶风冒雨,还带着雨具来老舍寓所盛情“相邀”,老舍深受感动,哪里还“敢”因为“泥深”而“恋”自家的“草堂”而不赴约呢!这里主要表现了吴组缃“请客”的“情重”,连老舍所需遮避风雨的“蓑笠”都给带来了,想的可谓周密,是真诚“相邀”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吴组缃情谊真切与为人厚道的品格。

颈联“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二句,是写吴组缃把老舍这位“客人”,当成“同心”的“骨肉”看待。因此再穷,也要把“卖文章”养家糊口的钱拿来“买酒”待客。

当年的文人,是没有固定工资的,他们养家糊口,全靠“卖文章”以之维系。吴组缃一人写文章,要养活一个妻儿数口之家,实属艰难。

此联,是吴组缃对老舍“情重”的具体化表现,是前两句所表达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里最有份量、致使吴组缃永生难忘的句子,是全诗的高潮、灵魂与点睛之笔。正因为此,才使得吴组缃发出了自己是“老舍很亲密的朋友之中的一个”的发自肺腑的感慨。

尾联“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二句,是写吴组缃请老舍吃饭的次数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但记得以前老舍来吃饭,菜肴要显得丰盛一些,“鱼三尺”,表现鱼大,是家宴丰盛的一种比喻;但这次端午节却显得较为寒酸,所谓“不似今朝豆味香”,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豆味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吴组缃一家,依据我国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自家包的豆沙粽子,另是指吴家自种的蔬菜。

这说明,友情的份量是不能用菜肴的多少来衡量的。就感情的深度而言,在生活拮据的“今朝”,尽管只有“豆味香”的粽子与蔬菜,也并不逊色于以往的“鱼三尺”,而显得更加亲近、亲切、亲密,表现了两人知心知己、情谊笃深的关系。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了老舍与吴组缃之间的深厚友谊,特别突出了吴组缃真诚待人的优秀品格,同时,也揭示了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在重庆的文人的艰辛与苦楚。大后方作为陪都的重庆尚且如此,作为较上层的文人尚且如此,全国其它地方人们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这首诗,大大突破了私人交往的层面,大大增强了它的社会意义与思想内涵。

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两人的友谊应该是双方面构建的结晶,同吴组缃一样,老舍自己也是一个真诚对待朋友的人。1943年底以前,老舍的妻儿还远在沦陷区的北平,朋友们请他吃饭,他总不白吃,他总要带些礼物,有一次,吴组缃请老舍吃饭,他带的是水果一类,他却风趣地说:“给小江——组缃先生的少爷——买了几个比醋还酸的桃子。

拿点东西,也好搭讪着骗顿饭吃……”④吴组缃说:“其实是,他每次来我家,因熟知当时我们手头困难,又多病,他多是买了丰富的肉、菜带了来,让我们全家趁此打一次‘牙祭’。这就是老舍的幽默。”

⑤除此而外,每隔一段时间,老舍总要在饭馆回请朋友们,可以说老舍一生都好客,一生都有好人缘。 更需要说明的是,老舍与吴组缃绝不是那种为了吃喝而交往的酒肉朋友,他们的交往,更多的还在于一起坦诚地切磋文学创作,既相互鼓励,也相互批评。

比如,吴组缃《鸭嘴涝》的长篇小说1943年3月刚一出版,老舍就于同年6月写了《读〈鸭嘴涝〉》的评论。评论开门见山地指出:“组缃先生有七八年没写小说了。

《鸭嘴涝》的写成,不但令我个人高兴,就是全文艺界也都感到欣慰吧。书名起得不好。

“鸭嘴”太老实了。“涝”,谁知道是啥东西!”(载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时事新报》)在随后的交谈中,老舍便提出了将小说名“鸭嘴涝”改为“山洪”的建议。

果然,1946年当《鸭嘴涝》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再版时,吴组缃就把书名改成了《山洪》。这种直率、善意的文学批评风格,在我们今天是很难见到的,实属难能可贵。

不仅如此,深知吴组缃“手头困难”的老舍,还急切地为吴组缃谋求教职奔忙。据1942年6 月9 日吴组缃日记记载,老舍已在帮他联系到复旦大学任教。

因为此事未果,老舍又立即与中央大学联系吴组缃任教之事。不久,1942 年7 月25 日,吴组缃果然接到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的通知:“从舒舍予先生得悉尊况,至谢。

本文标题:有关粽子的诗词带拼音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