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文解字的诗词

1.有关“落”和“萤火虫”的诗词句.说文解字
“落”叶: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 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关于“落”叶: 落叶的旅程给我们凸现了缺乏主见、没有抗争、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等落叶意象。 由此散发出去,便是我们的联想天地。 飘零的落叶可以飘零出失意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哀叹,飘零出夹缝中生存的人的无奈和辛酸,飘零出随遇而安者维护面子的“精神胜利法”,飘零出某些甘愿做奴隶者的媚骨丑态; 飞舞的落叶在跌落的欢歌中,舞起弱小卑微者探寻生存空间的勇气,舞起芸芸众生俯仰一世的交际艺术,舞起人们身处劣境的乐观豁达,舞起生命回归时的最后辉煌; 可悲可怜的落叶映衬出的更是不屈于压力的抗争者,不人云亦云的清醒者,不同流俗的革新者等的不凡…… 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并乐观地生存。 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总会有风有雨。在风中,你像落叶一样,伴着风舞动出美妙的音符,你也可能因此被短暂的美好冲昏了头脑,迷失方向,被风带到远方,改变了自己的梦想。 落叶没有翅膀,就像我们不是上帝一样,永远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但在冥冥之中,却总有股力量牵引着我们,那便是理想与欲望,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努力奋斗,甚至不惜生命。 从落叶意象我们感悟到:做人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亦云。 “树叶”受风的驱使,飘泊不定,看似动摇,但他有一种坚持——使自己快乐。树叶深知自己不可能离开风的影响,于是他选择了变革:当一个人的心不役于物时,那就是洒脱.。 人的出生就好比树上刚刚跌落的叶子,无声无息,如此平凡。当你的灵魂从生命之树上发出芽时,你的存在已被世界证实。无论在这一生中,你的人生有多么精彩,最终总会落叶归根。
赏萤火虫
是谁神妙展空空
截段银河匿树丛
疑梦疑真流杳渺
乍昏乍亮舞迷蒙
温情相伴不须月
腐草出身何羡鸿
避得喧嚣蚊蚋小
一船安静沐凉风
在奥欧村庄流传着一个传说:奥欧的小山坡上都是萤火虫,如果你在满月的时候看见这些萤火虫,那么你第一个看见的异性将是你的初恋。这个传说吸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少年。。
2.推荐一种杂志,内容最好有关对联,诗词,说文解字,谐趣,说史,杂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1、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因为,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公布或要求社会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实际也是通过宴庆,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所以,结婚喜庆的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客至献茶,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茶与婚礼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国开始盛行饮茶的时代。但是,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缔婚过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礼中直接用茶为仪的各种礼俗。 4、茶与祭祀 茶作为祭品始于何时,我们的先人似未作过专门研究。一般都认为茶叶的利用,是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叶文化现象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珞七在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5、茶与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但佛教在我国的正式流传,还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至魏晋特别是南北朝这一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不过,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还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6、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8、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
3.跪求经典古诗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 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⑥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⑧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 注释: ① 花千树:灯火极极多盛,如千树繁花。
苏味道《观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 星如雨:指漫天的焰火。
③ 宝马雕车:形容马车之华贵。 ④ 凤箫:相传箫史善吹箫,能吹箫引凤,故名。
⑤ 玉壶:白玉作的灯。 ⑥ 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
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 ⑧ 蓦然:忽然。
⑨ 阑珊:零落、冷清。 赏析: 炎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人怀抱。
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
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 舞榭歌台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人道寄奴④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⑥草草,封狼居胥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
可堪⑨回首,佛狸祠⑩下,一片神鸦社鼓⑾。 凭谁问,廉颇⑿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夕封山勒石纪功而还,指宋文帝“有封狼居胥意”,派兵北伐,结果大败而归。
8 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一带遍地战火的情景。路:代行政区域名。
9可堪:哪堪。 10佛狸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公步山,建行宫,后人称此为佛狸祠。
佛狸:拓跋焘小名。 11 神鸦社鼓:指祭祀。
12 廉颇:战国时越国名将,晚年曾‘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赏析: 曹操《短歌行》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暮年,壮心不已”句句与稼轩“凭谁问,廉颇才能矣,尚能饭否?”句并读,稼轩词又多了几分英雄末路的悲壮。
低沉处至潸然有泪欲下,高亢处激昂犹胜琵琶,亦是雄浑亦是悲壮。 用典极多而不觉其繁,是长袖善舞之故。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兜鍪①, 坐断②东南战未休③。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 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此指士兵。 2 坐断:占据。
3 战未休:指魏、蜀两军交战不息。 赏析: 胸中有雄峰万仞,雄风万里,何处不可望神州?似有倚天长剑在手,气冲斗牛。
句句如大江奔流,有豪情涌动亦有世事沉浮之叹,全数卷入浪涛,滔滔东去。辛弃疾——《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辞海》1989年版) 【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