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关春节的诗词

1.《红楼梦》里过节比赛作诗时林黛玉写了哪些诗
诗: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
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词: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舍)谁收?嫁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 鉴赏: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浓墨重彩,道出来处。林黛玉,姑苏城里一飘絮。
一团团逐对成逑。遭遇宝玉,沾合一团,成对成偶。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她是个命运漂泊的人,她的生活在漂泊中,生命在漂泊中,她和宝玉的爱情,也在漂泊中。
她做不了主,宝玉一样做不了主!宝玉是个弱者,没有在现实浊流中弄潮,争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黛玉虽不劝他讲究经济仕途,但也深知自己爱恋的对象没有实力,无以为靠,这一点,普通读者都会领悟,聪明绝顶的黛玉当然明白。这也就是她今生漂泊的根本原因。
所以,与宝玉的情肠,只能是枉自缱绻,说说而已,来不了真格的。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自称草木之人的林黛玉,敏锐地感受冷暖,只有一愁在心,心境其实是未老先衰,看那扑帘落絮,感同身受。 叹今生谁拾(舍)谁收?谁也不拾,谁也不收;谁都相舍,谁都不留。
嫁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滞留人间,妈妈不管;寄人篱下,爸爸不管;青梅竹马,姥姥不管;魂归警幻,谁都不管!任凭你红消香断,都忍心只管自己事——包括死了的享清福! 总之,林黛玉,就象那游丝软系的落絮,风吹雨打几回合,委芳尘、随逝水,势成而去…… 歌行体诗:《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醋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鉴赏: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
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
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2.《红楼梦》里过节比赛作诗时林黛玉写了哪些诗
诗: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
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词: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舍)谁收?嫁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 鉴赏: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浓墨重彩,道出来处。林黛玉,姑苏城里一飘絮。
一团团逐对成逑。遭遇宝玉,沾合一团,成对成偶。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她是个命运漂泊的人,她的生活在漂泊中,生命在漂泊中,她和宝玉的爱情,也在漂泊中。
她做不了主,宝玉一样做不了主!宝玉是个弱者,没有在现实浊流中弄潮,争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黛玉虽不劝他讲究经济仕途,但也深知自己爱恋的对象没有实力,无以为靠,这一点,普通读者都会领悟,聪明绝顶的黛玉当然明白。这也就是她今生漂泊的根本原因。
所以,与宝玉的情肠,只能是枉自缱绻,说说而已,来不了真格的。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自称草木之人的林黛玉,敏锐地感受冷暖,只有一愁在心,心境其实是未老先衰,看那扑帘落絮,感同身受。 叹今生谁拾(舍)谁收?谁也不拾,谁也不收;谁都相舍,谁都不留。
嫁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滞留人间,妈妈不管;寄人篱下,爸爸不管;青梅竹马,姥姥不管;魂归警幻,谁都不管!任凭你红消香断,都忍心只管自己事——包括死了的享清福! 总之,林黛玉,就象那游丝软系的落絮,风吹雨打几回合,委芳尘、随逝水,势成而去…… 歌行体诗:《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醋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鉴赏: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
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
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3.关于春节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很辛苦的,给我分哦。
4.有关春节的古诗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5.关于春节的古诗
关于春节的古诗: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除夜宿石头驿
唐代: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3.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拓展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6.有关春节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上风云庆会时 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 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 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 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
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 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 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 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 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