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搭石精神的古诗词

1.人教版语文 与《搭石》相似的散文有哪些
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没有永远的仇,也没有一辈子无法化解的恨。
相信风雨过后,就会是晴天;相信黑夜的尽头,就是黎明;相信天塌下来,永远只是一个传说;相信上天对待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放慢脚步,放低姿态,放下得失,勇敢地做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保持一颗平静的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从容。
俗话说:“活鱼会逆波而上,死鱼则会随波逐流。”在喧嚣的物质世界,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删繁就简,淡泊宁静,诗意地栖居,高贵地活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搭石的读后感怎么写300字
学了《搭石》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写了“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当地村民自觉摆搭石让别人通过的事.文章表面上是写搭石,实际上是借搭石表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与文中的主人公相比差得太远了,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文中写到“如果面对面同时有两人走搭石,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遇到老年人走搭石,年轻人都主动背他们过搭石,他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我想到了我们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的事:平时我们在想入门口的时候,因为门太小了,所以只能陆续的进入.可是,有的同学是你推我抢争着过,和课文里面的主人公比那可差多了,人家可是一背一让,可我们是一推一抢,争分夺秒.看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向搭石里的老人一样,做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的人.比如一位同学没带书和文具盒,我们要主动借给他;在公交车上我们要自觉给老人让座;还比如一个小孩或老人摔倒了我们要去把他扶起……很多人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我们多多留心就一定会做个好学生. 如果社会上全是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3.《精神之树》中岁月的沉重中,他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
精神之树 张栓固 走过古柏掩映的神路,已感到无形的凉意扑面,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
在神路的引导下,我们走向这向往已久的老祖宗的庭院,跨越过青石牌坊,走过石桥,我和人们一道虔诚地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檐壁,更显出了它的厚重和深不可测,阳光透过森森古柏,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冥冥的云烟氤氲。
头脑里蓦地没有了时常缠绕的世俗的浮躁,哪怕是一时的忘却,心灵也算是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如同寻找到一座小憩的港湾。 心不再有往时的漂泊和游离。
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柏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开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巨书,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了的;反而,它却包含了一切帝王和英雄。 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
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者自居。
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 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
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大约从明朝开始,那些帝王们除了不断地来这里拜谒,还大兴土木,扩修庭院,建筑宫殿,每每都要立碑纪念。 一座座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 更多的平民百姓来到这里,是要沾上文化的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一个文雅文明的人,希望走出愚昧,走出无知,让自身多一点高尚。
而且这种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孔子这位儒文化的祖先,在他生前,并不那么富有,并不那么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使身后的岁月辉煌了。
万世师表,这一座无形却巍峨的丰碑永远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7期,原载200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14.“世事的喧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答: 15.从文中看,“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这句话意在赞颂什么?(4分) 答: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点明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6分) 答: 17.你认为可否将本文的标题换成“孔庙游记”?请简述理由。 (8分) 答: 答案: 14.(4分)“世事的喧闹”一指外界环境的嘈杂,二指现实社会生活中浮躁的心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5.(4分)赞颂了孔子思想、孔子学说(1分)的超越时空(1分)而历久弥新(1分)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分) 16.(6分)答案提示: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本文涉及的艺术手法较为典型,包括象征、对比、拟人等。
答案示例: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用“森林古柏”象征孔子的精神和学说,从而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 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本文第2段和第3段将帝王祭孔和市民祭孔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地揭示了两者祭孔的不同目的。
这是一道主观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指出具体手法2分,举出例子2分,回答作用2分。
17.(8分)不可以,(1分)因为本文不重在记游,(1分)而重在强调孔子精神、思想、学说历久常青,(4分)以“精神之树”为题,可以更加凸现本文的主旨。 (2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12、2006—2007学年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17题。 读 树 李国文 其实,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
这些太庙里的,曾经慰我孤独的老树,也许看得多了,久了,它们的身影,居然烂熟于心,如同老朋友那样,有一点变化便会觉察出来。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
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 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处。
所有的人,尤其有了一点名气的人,都会要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别人漠视,将他忽略或者忘却。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不把他当回事。
而树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它的年轮,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是密藏不。
4.<<墨梅>>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