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诗词有关雪的

1.纳兰性德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赏析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为满姓的汉译, 旧时译作纳兰,后来改译那拉, 如果叫那拉性德,似乎有损于这位浊世佳公子的形象了,就像林黛玉不能叫林翠花一样。
但纳兰和那拉确实是一家人,历史上慈禧太后可谓此姓最为出名的人物. 性德原名成得,后来为避东宫太子之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为康熙朝著名丞相明珠之长子,命短仅活了三十一岁..其最大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
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首采桑子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前人有咏雪、有咏花,容若咏的却是“雪花”——他完全抛开了咏雪的成规,把雪花当作和牡丹、菊花一样的“花儿”来作歌咏,以咏花的传统来咏雪,给读者的审美观感造成了一种新奇的错位,这正是容若才调高绝而天马行空、自由挥洒而独出机杼的一例。首句 “非关癖爱轻模样”,这一句化自孙道绚的咏雪词“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轻字往往带给人一种轻浮之感,容若像是在用一副自我辩解的口气说我也知道雪花是轻浮的,于是有了下句,冷处偏佳我之所以喜欢雪花,只是因为它在群芳尽绝的寒冷地带里如此惊人地显示了它那与众不同的美。它的美是孤独的,只属于“冷处”,在其他地方全然不见,而相反地,在它自己的寒冷世界里也一样看不见其他的花儿。
而此处又带来一个疑问, 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孤独、这样的与群芳难以和谐共处呢?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雪花的根芽不是来自泥土,而是来自天外.自有风骨不同于人间如牡丹海棠之类的富贵花. 下阙首句发问谢娘别后谁能惜,此处用典谢娘即东晋才女谢道韫, 据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兴起,便问子侄辈,此物何物可比之?有答之:“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摇头不语。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激赏。此处发问说在谢道蕴之后,没有人再对雪花报以真切的怜惜了,因此下两句写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写雪花孤零零的漂泊预冷月寒音相伴.笳本是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其声音悲壮哀凉,在此处则更衬出环境的凄然,显出雪花的不羁与高傲, 这样寒冷处别有风格的雪花,因风而动,飘泊天涯——其质洁,其行芳,却难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词人身处塞外,置身穹宇之下,雪海之中,如何能不同生悲感?月光照雪影、西风送笳声,好一派景象,好一种悲情最后落笔,万里的西风吹动这塞外的狂沙,使就在这样一幅疏朗壮阔的画面中戛然而止.留给人无尽的余味. 此诗作于康熙十七年,当时的容若以御前侍卫的身份随同皇帝出关北巡,在途中他见到了塞外大雪纷飞时的姿态轻扬,壮烈的景象让他产生了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托物言志的词.词中的雪花即为诗人自况,尤其是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这一句是全词当中的点睛之笔,表面上在解答上一句里留下来的关于雪花的疑问,实则却是真真的表达了他的心声. 此句可说是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发露。纳兰性德虽是满清贵公子,自小生活在烈火烹油、繁花著锦之中,但是与他相知的朋友都明白他“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
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不以人间富贵人自居。他曾经有几句词道:“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
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看来,他对那种“勉为欢谑”的富贵生活,是感到无聊透顶的。在这里,便呈现出了全词当中的第二次错位:如果雪花没有生在寒冷孤绝的天外,而是生在人见人羡的牡丹和芍药们的富贵世界里,这对它而言算得上一种幸福吗?而他,一个本属于山水林泉的诗人词客,生长在富贵之家、奔波于仪銮之侧,这种人见人羡的生活对他而言算得上一种幸福吗. 这种天性与环境的错位便造成了这样一种感受:生活是一场早经注定的悲剧,是以一己之力极难摆脱的悲剧,而生活又不得不在这个错位的悲剧中继续下去。
这便是一种凄凉到骨的无奈,明知生活在别处,脚力却走不到那里,就算你仅仅是讲给人听,也没人信你。所以我认为是中除了表达了对雪的赞美对精神高洁的追求外,还抒发了知音难求之感.最后来看全词咏雪,乃是因雪感怀。
塞外风景苍凉,偏又大雪纷飞,纳兰性德面对此景,既托物喻己,又将此情此感放于壮丽景色中——情景相融.。
2.“风一更,雪一更”是纳兰性德写的什么诗词中的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按】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3.纳兰容若的诗词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纳兰性德2009-01-30 15:44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
读他的词,你会感受其中有那么个饱含挚意深情且十分凄惋动人的主旋律,久久地在你心上萦回,且听这首《蝶恋花》吧: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
唐人诗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类。纳兰性德继承前人却又自创新意,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
他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
“环”似满月,“玦”似缺月。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
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
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
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
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依然,一片凄清。小燕子也是很多情的,象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就有一只小燕子来陪伴。
如今一双燕子出现在纳兰性德的帘钩上,只有它们那儿娇小、轻盈才能够“软踏”,这“软”字下得多神!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室中曾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事儿吧?于是我们从那“说”字里随之想象出此间曾有过的旖旎柔情的梦幻中的画面来了,随即,又都消逝了。眼前只有这帘间燕子。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结是那样沉挚,又是纳兰性德式的爱情的表现。他是不甘心这样凄凉到底的,他又梦想起来了。
“唱罢秋坟”出自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语。“鲍家诗”似乎指的就是鲍照的《蒿里吟》这类挽歌。
纳兰性德说:“在你的坟前我悲歌当哭,唱罢了挽歌,悲哀还不得解脱,我只有明春到此来认一认,花丛中可有一双栖香正稳的蝴蝶。”为什么要“认取”呢?想必是旧时曾见过的了。
于是我们从他自己描绘的年少风光里,看到了这样的镜头:“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
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不就是那难得的“一昔如环”的花月良宵吗?在他心上萤飞蝶舞,时时闪过,他所以要时时去寻觅,以重温旧梦。
但这样的解释似嫌不足。我们反复吟咏全篇,感到其中热烈深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的。
“最怜”——“不辞”——“认取”这些字眼下得“字字沉响”,力量很大。应该容许他的想象继续飞腾起来,应该换一种理解:对着秋坟,他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对双栖蝶,这就是我们俩——永远地摆脱悲哀,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认取吧。”
他的早逝的妻子,在他心中永久是一位娇憨情态的少女,他们相恋的时光在池心中是永久的纪念。他感到那时候他自己也很纯洁无邪,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后来他便陷进许多烦恼中去了,所以他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这段美好时光无限依恋,格外追想。
他的“悼亡”篇章很多,其缘由也在此。 纳兰性德词中有一个理想境界,那就是希望青春和爱情得到永生。
青年词人。
4.纳兰容若的: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是什么时候写的
呵呵,试答之:原文: 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
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作者以雪花自喻,纳兰是皇帝的侍卫,经常跟随皇帝外出巡视、狩猎等等,此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谢娘是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5.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词全集(《饮水词》) 忆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赤枣子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忆王孙 西风一夜翦芭蕉。
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
愁似湘江日夜潮。 玉连环影 (按此调谱律不载,或亦自度曲) 何处?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诉衷情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
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
莫登楼。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又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又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见欢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又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生查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又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又 愁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点绛唇 (咏风兰)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又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
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又 (黄花城早望)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又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浣溪沙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又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
倩魂销尽夕阳前。 又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奈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下校书人。
又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又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又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
待听邻女唤梳头。 又 (北古口)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
信回刚道别多时。 又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又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又 (寄严荪友) 藕荡桥边理约筒,苎萝西去五湖东,笔床茶灶太从容。 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
画眉闲了画芙蓉。 又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筵。
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
不知征战几人还。 又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
行来废寺失题名。 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
劳劳尘世几时醒? 霜天晓角 重来丁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够?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菩萨蛮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