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秀发有关的诗词

1.描写最长的头发的诗句z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我以前看到过 今天上网时恰好看到楼主提问了 真巧~后面不是我写的了啊: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2.与头发有关的诗句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 2、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唐·贾岛《山中道士》 3、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 4、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5、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6、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
7、鬓似乌云发委地,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发蕊。
8、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 9、翁妪齐眉妇亦贤。
小姑颜貌正笄年。头发乱,髻鬟偏。
爱把花枝立舵前。——宋·王谌《渔父词/渔父》。
3.关于“头发”的诗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宿昔不梳头,发丝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卫娘发薄不胜梳
李贺《浩歌》
欧阳修的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情落游丝无定,有情还似无情……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诉衷情】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
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菩 萨 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4.关于头发与剪头发的诗句有哪些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 甫《春望》
释义: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3、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释义: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释义: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5、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 处,那得世人逢。------贾岛《山中道士》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7、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韩愈《送惠师》
8、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释义: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9、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陈与义《伤春·庙堂无计可》
10、翁妪齐眉妇亦贤。小姑颜貌正笄年。头发乱,髻鬟偏。爱把花枝立舵前。------王谌 《渔父词/渔父》
5.关于头发的诗词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迟(古诗源)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从古至今,无论线条粗细的女子,对于与“情思”谐音的满头青丝,总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吧。单是看看那些描写梳头的动词:绾、结、挽,还有那些花样繁多的发髻:盘螺髻,秋蝉髻,倭堕髻,拂云髻,飞凤髻……这么多美丽的名字,记载了多少纷纷扰扰的心情。难怪古代文人会在“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的情调里进退回环。即使英武如花木兰,在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何况是那些温婉可人的女子呢?她们在良人离别时,会小心地剪下一绺头发,珍重地请他带在身边。而且,自君别后,她们是那样率性地放弃着自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悦己的人不在身边,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懒于梳理了。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