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与佛教教有关的诗词

与佛教教有关的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5-31 17:31:36 阅读: 次

与佛教教有关的诗词

1.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2.与佛教有关的诗词

《栖霞寺》

年代: 宋 作者: 谷倪子

去郭六十里,闲游避世哗。

不将仙鹤伴,还用白牛车。

草木隐君宅,香灯古佛家。

几多吟景致,无限笔光华。

泉想寻新眼,茶应发嫩芽。

遥知碧岩上,举手拂烟霞。

《满江红·糁径红裀》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糁径红茵,莫要放、儿童抛砾。知渠是、仙家变幻,佛家空色。青女无端工翦彩,紫姑有祟曾迷赤。但双双、戏蝶绕空枝,飞还息。

鲸量减,驹阴急。芳事过,余情惜。漫新腔窈渺,奏云和瑟。飘荡随他红叶水,萧条化作青芜国。忆桥边、池上共攀翻,空留迹。

《定力院七叶木》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伊洛多佳木,沙罗旧得名。

常於佛家见,宜在月宫生。

扣砌阴铺静,虚堂子落声。

夜风疑雨过,朝露炫霞明。

车马王都盛,楼台梵宇闳。

惟应静者乐,时听野禽鸣。

念奴娇·老夫白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老夫白首,尚儿嬉、废圃一番料理。餐饮落英并坠露,重把离骚拈起。野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飞来双蝶,绕丛欲去还止。尝试诠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佛说诸天金色界,未必庄严如此。尚友灵均,定交元亮,结好天随子。篱边坡下,一杯聊泛霜蕊。

《渔家傲 西方乐》

年代: 元 作者: 梵琦

听说西方无量乐。三贤十圣同依托。稽首弥陀圆满觉。长参学。川流赴海尘成岳。佛性在躬如玉璞。须凭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台宝座珠璎珞。

3.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

无尽藏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

龙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

此庵守静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4.你最喜欢的佛教诗歌

三 宝 歌 太虚大师 词 弘一大师 曲 人天长夜,宇宙黑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照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盘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5.与禅宗有关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

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

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

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

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

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

这样就在最高。

6.求很多关于佛学和哲理的诗词

罗状元醒世诗其一富贵从来未许求 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十事九如梦 不若三平两满休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求处便无忧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其二戈盾随身已有年 闲非闲是万千千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象简金鱼浑已矣 芒鞋竹杖兴悠然有人问我修行事 云在青山月在天其三为人不必苦张罗 听得仙家说也么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外处是非多锦衣玉食风中烛 像简金鱼水上波富贵欲求求不得 纵然求得待如何其四新命传宣墨未干 节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府 洗足著登万善坛受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报恩难何如及早回头看 松柏青青耐岁寒其五要无烦恼要无愁 本分随缘莫强求无益诺言休著口 非干己事少当头人间富贵花间露 纸上功名水上讴看破世情天理处 人生何用苦营谋其六尘世纷纷一笔勾 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 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隐闲眠真可乐 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 为甚来由不转头其七有有无无且耐烦 劳劳禄禄几时闲人心曲区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换 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 苦苦甜甜命一般其八独对青山一举觞 醒来歌舞醉来狂黄金不是千年业 红日能催两鬓霜身后碑名空自好 眼前傀儡为谁忙得些生意随时过 光景无多易散场其九得失荣枯总任天 机谋用尽枉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螂捕蝉无药可延卿相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得过一日过一日 一日清闲一日仙其十贪利遂名满世间 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 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身万劫难其十一自古为人欲见机 见机终久得便宜事非干己皆休惹 理若亏心切莫为得胜胜中饶一著 因乖乖里放些痴聪明漫把聪明使 使日阴晴未可知其十二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为己谋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其十三人情相见不如初 多少贤艮在困途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时来易得金千两 运去难赊酒半壶堪叹眼前亲戚友 谁人肯济急时无其十四别却家园出外游 当时冷眼看公侯文章盖世终归土 武略超群尽白头不如静坐蒲团上 莫惹凡间半点愁一日三餐充饱腹 得休休处且休休其十五看破红尘待如何 犹如新燕补旧窝到头辛苦还辛苦 一世逐波枉逐波积万黄金空白首 争名夺利尽虚浮万般算起浑如梦 何不回头念弥陀其十六荣辱纷纷满眼前 不如安分且随缘身贫少虑为清福 名重山丘长业愆淡饭尽堪充一饱 锦衣那得几千年世间最大惟生死 白玉黄金尽枉然其十七宽意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注生前随高随下随时过 或短或长莫怨牵家富家贫休叹息 自无自有总由天平生衣食随缘好 才得清闲便是仙其十八为人不可不回头 名利英雄有日休十种情怀十种恨 一分荣辱一分忧红尘大厦千年计 白骨荒郊一土丘开口对人闲借问 为谁不了为谁愁其十九终日忙忙无了期 不如退步隐清居草衣遮体同绫缎 野菜充饥胜肉鱼世事纷纷如电闪 轮回滚滚似云飞今天不觉明天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其二十衣食无亏便好休 人生世上似蜉蝣石崇不享千年富 韩信空成十大谋花落三春莺带恨 菊开九月暗含愁山林幽静多清乐 何必荣封万户侯其廿一万世由天莫强求 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 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 各自回身看后头其廿二堪叹人心毒似蛇 谁知天道转如车去年妄取东邻物 今日还归北舍家分外钱财汤泼雪 骗来田地水堆沙若将狡谲为生计 恰似朝开暮落花这网址里还有许多:。

7.求写关于佛教的词.同上

佛教常用术语略解 寺:汉代中国政府设有鸿胪寺(非佛教的寺)专门招待外宾。

中亚与印度僧人抵华后,起先被安置在鸿胪寺。以后,中国佛教用「寺」这个名称作为僧尼修道之所了。

院:寺内僧人等住的别舍。目前,寺与院常一起合称为「寺院」了。

由寺院演变出来的名称,尚有庵、莲社、讲堂、佛教堂、净社、佛社、念佛会……等。 寺的另外九个名称是: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精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亲近处(本项根据隋代灵佑之寺诰,五一八––六○五年)。

茅蓬:僧人在山林、郊外所建的修道处。 精舍:僧人的修行处。

译迦牟尼时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 庙:庙、祠,原来不用于佛教;但目前,庙已成佛寺的代名词了。

例如去庙里拜菩萨。 三门:寺院正面的楼门,又称「山门」,因佛寺大都建于山上,故称基门为山门。

左中右三门并列而称三门。三门象征佛教教义––空、无相、无作。

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供奉主佛,如释迦牟尼。 本山:统辖某宗派各寺院的最高级寺院(本院)。

禅林:禅门丛林,禅宗的寺院。 丛林:又称檀林,僧侣相聚与学道之所,特指禅宗的寺院。

道场:或称菩提道场,修行佛教的地方。 伽蓝:梵文 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处,亦即寺院。

一个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个伽蓝;金堂(供佛像处)、讲堂、塔、钟楼、藏经处(放置大藏经)、僧房(宿舍)、食堂。 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

住持:久住护持之意,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 方丈:原指印度僧房只有方一丈大,但今天已转用成敬称住持为方丈或丈室了。

僧伽:梵文 Samgha,又可译成「大众」、「团契」。佛教僧尼及信徒所组成的佛教团体。

目前,称个人时称为「僧」,称整个佛教团体时叫作「僧伽」(教团)。僧又有「高僧」、「贫僧」(目前台湾的大多数和尚都已是富翁,「贫僧」一语已不适合了)、「小僧」(自谦的用法,但很少用)等的用法。

在佛教中,据说「名僧」的用法是指坏的意义方面,所以不能随便称某位有名的法师为「名僧」的。 大师:梵文 Sastr,大师范、大导师之意。

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

但以后,「大师」两字只专用于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人智?被追赠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等。

但目前(一九九二年),在台湾,有一位尚活着的星云和尚被人称为「星云大师」。在现今中国佛教僧伽中,除星云法师一人外,似尚未有其它任何高僧被称为「大师」的,即便连在佛教界资格最老的(?)印顺和尚,大家也只称他为印顺长老而已(不称大师)。

长老:对「腊(指出家年岁)」及「德高」之僧人的尊称,如上述台湾印顺长老。 大德:梵文 bhadanta。

对佛教高僧之尊称。在隋唐时,凡参加译经僧人均被称为大德,如证义大德、证梵语梵文大德。

但在今日,不少有地位的佛教徒亦被称为大德了。 上人:指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

《释氏要览》称:「智德,外有德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目前,美国三藩市附近万佛城的负责人宣化和尚被称为宣化上人。

和尚:和尚?。

8.和佛有关的古诗主要是写有关忠心向佛的.

《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本文标题:与佛教教有关的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