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苗族盛装的诗词

有关苗族盛装的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5-16 23:53:32 阅读: 次

有关苗族盛装的诗词

1.赞美苗族的诗词

1、苗族姑娘 作者:短刀 现代 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 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 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 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 苗族姑娘 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 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 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 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 谁都不能轻易靠近 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 苗族姑娘 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 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 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 你是深山清澈的泉 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 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 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 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 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 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 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 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 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 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 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 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 头戴王冠 身穿史诗 2、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作者:淡言 现代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 伸手可及的鸟鸣 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 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 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 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 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 千回百转 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 山的脊梁 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 只需大吼一声 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 无须舞台,无须伴奏 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 青苔辅就的地毯 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 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 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 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 我也依恋 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 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 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 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 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 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只知道 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 越过我家的屋檐 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 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 一排排丰腴的玉米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 我的歌声高过山峰 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 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 3、西江千户苗寨 作者:陈林海 现代 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 漫山遍野的灯光 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 我木呆着 不知道从哪开始 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 雨是匆匆赶来的 一脸倦容 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 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 看热闹的人群 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 我在想 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 然后再传播火种 如果一年点亮一户 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 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 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 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 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 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 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 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 (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 作者:独上西楼 现代 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 哭来所有亲人 相送的丰厚嫁妆 明天我就离开父母 离开兄弟姐妹 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 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 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 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 今天 有一千个理由任性 今天 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 今天 是兄弟姐妹们 形影不离的玩伴 今天 有一万个理由哭嫁 我们以习俗的名义 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 哭嫁一个月 哭出所有的情感 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 在亲情倾注中 我泪流满面 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 在哭嫁声中 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 戴上最爱的银饰 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跨过娘家的门槛 美丽而自信 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 我会发自心里微笑 给我深爱的人 和我喜爱的未来 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 我将成为最好的妈妈 我站在哪里啊 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5、假如苗语消失了 作者:寻安 现代 假如苗语消失了 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 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 只留下干枯的躯体 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 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 供养给其他的大树 几百年后 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 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 所有的种种…… 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 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 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 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过几百年后 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 到那时,还有几个人 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 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 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 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 也许都忘了 忘了苗族的历史 忘了苗族的文化 忘了苗族的节日 忘了苗族的风俗 一切有关苗族的 苗族人都忘了 如果有一天 你遇见了我 我说我是苗族 但是 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 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 你会怎样看我 是怜悯,是嘲笑 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 当今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 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 强者生,弱着亡 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 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 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 最可怕的是 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 不敢想像,几百年后 苗族将往何处而去 还能往何处而去。

2.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急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3.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神话,民间传说,各地的风俗习惯,来源

中秋诗词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

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

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

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4.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神话,民间传说,各地的风俗习惯,来源

1、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李洞《中秋月》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西风缥缈中秋节,满院岩花香正冽。——钱时《中秋约子温兄子山弟小酌一展寿庆两大字赋长》

4、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朱庆馀《旅中秋月有怀》

5、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5.月亮诗歌有几首

(一)月亮的大小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

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

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

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

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 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

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二)月亮的年龄最近,德国和英国科学家分析了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不同月球岩石样本,根据岩石中钨-182同位素的数量,测出了相对精确的岩石年龄。 科学家们分析测算出月球的年龄为45亿2700万。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月球年龄的最精确测量结果。这一最新数据不仅符合目前常用的月球形成理论,同时也支持地球形成时间的理论,将有助于研究地球形成的历史。

按照大碰撞理论,月球与地球同时形成,确定了月球的年龄,就有望推算出地球的年龄。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科学家现在还无法给地球标明确切的出生日期,因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要比地球年轻至少5亿岁,无法用来确定地球年龄。

按照大碰撞理论,月球与地球同时形成,如果真如前面所说,月球的年龄被认可,那无疑月球的年龄也将被确定。 目前,科学家们估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放射性同位素法所根据的原理是同位素的衰变,在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原来的同位素就只剩下二分之一,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就只剩下四分之一……依此类推。只要测出岩石中衰变前后同位素含量之比值,就可以从已知的半衰期推算出其年龄。

此法测出的是岩石的“放射性年龄”,将之作为地球的年龄,隐含着一个假定:将该岩石的形成当作地球的诞生,问题是:该岩石是否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呢?放射性同位素法也用于测量月岩的年龄,结果介于四十一亿到四十六亿年之间。有人将之当作地球的年龄,隐含的假定是月岩与地球同龄,这就涉及到行星和卫星的形成,对此至今尚无定论。

实际上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出的是岩石从灼热的熔融岩浆中凝固时算起的地壳的年龄,在这以前地球早已诞生。有人指出:“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独立行星形成于五十到五十五亿年前”(沙金庚:“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刊于《科学》2002年第1期)。

总之,仍然是众说纷纭。于是有人打趣道:母亲地球老糊涂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人们只是从她的鸡皮鹤发加以揣测 (三)月亮的体积体积只有地球的1/49,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

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四)月亮的圆缺变化现在普遍认为月球是环绕着地球转动,当月球行到地球与太阳的直线上就会有日食的天文现象,月球行走到太阳与地球的一线后方,地球挡着太阳对月球的照射就发生月食,本人经过分析有不同的见解. 现在已知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如果月球绕地球运转,月球的运转轨道2387616公里,已知月亮的圆缺周期是29.5天,计算得出月球每天在轨道上要运行80936公里,众所周知月亮的月缺大小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摭挡有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地球摭挡太阳的黑影是等于地球的直径长度,只有12756公里,也就是2387616公里的月球轨道上只有一个12756公里的地球黑影,月球只须四小时就可以穿越过黑影区.现在人们已知地球是由西向东运行。

6.关于苗族的银饰服饰民风民俗的作文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

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

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相信财神,并有“开财门祭”,祭瞬钉一方尺红布于门上,魔公呛咒,杀鸡献祭,以示求财。

7.苗族的语言,主要居住地,服装,民居特色,风俗习惯和节日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

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

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

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

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

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

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

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8.关于苗族的一些东西

苗族--简介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 苗族--历史 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

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

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

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

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 苗族--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

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

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

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 苗族--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

9.跪求一篇写苗族服饰或民居的作文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 造型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本文标题:有关苗族盛装的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