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美文大全 > 《健康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健康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9-26 20:01:44 阅读: 次

《健康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健康城市》是一本由法国AIA基金会 / 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健康城市》读后感(一):健康城市的中西互鉴研究

  从中西文化互鉴研究的角度,这是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李玉峰院长领导的中方团队和法国AIA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先生领导的法方团队的一项伟大合作,探究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个健康城市的理念和方法。

  在这个“混血”团队中,每个人都很优秀。李玉峰院长将独创的曼陀罗方法引入法方原有的健康城市系统,并汇集了黄永松先生、王京红博士、朱晓军老师、于渐慧博士四位中方专家/团队力量,将东方健康智慧与西方健康理念互鉴融合,为学界和行业奉献了一本文化大餐。本书法文版在去年巴黎健康周面向全球发布,据说销量在法语世界同类书籍中已排名前三。方晓灵博士学贯中西,经过纷繁卓绝的翻译校对工作,完成了本书从法文到中文的奇妙转化。作为法国资源引荐者和法方团队在未来城市研究院的对接人,许斐斐在整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并跟进了中文版的出版工作。很荣幸彼时我能够作为研究院曼陀罗章节的撰稿人,并负责四位中方专家的对接和协调工作,向四位老师学到了很多。

  世事纷纭,往事历历,此记。

  我相信,未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城市在等着我们,别走开……

  《健康城市》读后感(二):简读《健康城市》/ ③ 捉摸不定的微生物?

  营造大面积微管植物、藻类或真菌的生态系统,可以消除土壤污染、净化污水和空气,通过微生物活动能够加快有害成分的降解。健康城市的规划,可以从自然的运作中获得启示。

  终于到了建构方法模式的篇章。它的形成逻辑如下:

  1. 观察典型的城市案例,从它们的特征和倾向,解读其促进健康的城市策略。

  2. 分析其策略,理解规划是一种对过程的组织,涉及无数的要素,须用系统的眼光和工具,去理清它们的价值与彼此关系。

  3. 通过分析生活质量和城市结构品质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康城市”的要素系统,包括:3大类型、9个指针、27个指标——

  都市:地域(生活环境、街区型态、商业覆盖)、人口(聚落模式、邻里数量、交流网络)、密度(居住密度、交往频率、混合强度);

  环境:资源(产业发展、有效节能、平等使用)、多样性(人工绿化、共生条件、生态服务)、再利用(建筑寿命、环保意识、循环经济);

  健康:全面发展(建筑质量、舒适性能、便利程度)、治疗(养生环境、医疗体系、家庭护理)、预防(疏解孤立、公共卫生、社会服务)。

  (以上要素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觉得更便于理解,对原文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可探讨。)

  4. 紧接着,用一种带有驱动装置,也即带有目的性和动机的框架,来建立要素联系与转换的机制。这些动机包括:居住舒适、出行便利、社会互动、设施服务、促进就业与文化发展……

  5. 在规划的过程中,结合项目基础条件与发展方向,将这些动机嵌套进要素系统,去检验27个指标中与之匹配与发展的要素,并进行动态的平衡。比如居住舒适应提供的商业覆盖、邻里数量、医疗体系等等。

  AIA的这套动态模型,结合了直觉思维与严谨的分析,它并不是一个结论性的版本,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思维方法的模型。这一模型重要的价值在于,要素在联接与转换之中,产生了更富有创造性的行动计划和个性化的路径。

  这一模型和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的“曼陀罗”思维模型不谋而合;未来城市研究院研制的这个工具,是研究院课题开展的基础与灯塔,在本书中也以健康城市这一课题为示例,详解了模型的机制,并延展了“景观通感、绿色建筑、边际养生”等与健康相关的子课题的应用研究方法。

  延展阅读可参考“这个研究院是如何做研究的”。

  《健康城市》读后感(三):简读《健康城市》/ ① 没有蚊子的自然?

  本书开宗明义的一个结论是——

  大多数人认为远离城市的生活更自然、更健康,数据显示与这个常识正好相反,城市结构更有助于居民的安康。

  对健康的认识递进,健康城市的形成渐进——

  人类遭遇流行病、瘟疫、结核等沉重的打击,水、空气、阳光得到重视,改变了城市的规划形式。一个例子,19世纪中期,工程师阿尔方为巴黎建立了整体化的城市模式——地下系统决定道路的走向和宽度,行道树的高度决定了建筑立面的式样和尺寸,细节被规范化达到数学上最理想的密度和空间使用率。

  从城市蔓延到回归城市的发展过程,什么是好的城市有了阶段性的共识:功能完善、适宜步行、生态自然……

  但新的问题依然不断,环境破坏、人口衰老、更多慢性疾病的出现……

  健康城市面临新的挑战。

  从东西文化差异中获得启示——

  注重分析的西方文明和注重现象的东方文明,前者的健康意味着与病原体无接触的被动状态,后者是一些无时无刻需要注意的戒律的生活方式,具有主动性。

  结合之处在哪里呢?欧洲人越是将世界人工化,越是感到有必要找回所谓失去的自然美德;中国的传统则强调人造成为心之所向,在大地山水之间获得平衡,但和谐仅仅是一种感觉,缺失显性可控的指针。

  蚊子是疾病的传播媒介,还以人类为食,但在平衡的生态系统,它是潮湿地带生物链的“穹顶石”。遏制微小但致命的伤害?也或保护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和原则?健康的城市需要更为系统的规划工具。

  健康城市最终落脚于一个规划的技术,但不要着急出发,以东西哲学的对话作为起点,是智慧的方法——

  1、神圣的感性&逻辑的理性;

  2、文化与自然的一体&文化与自然的分离(伊甸园神话: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具有了选择邪恶的能力——被放逐的惩罚——原罪的困扰——不可避免的堕落);

  3、周期性的重复循环&线性的时间之箭。

  人类形成共同体的前提是遭遇了共同的困境——

  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伴随着永远失去神话的失落感,世俗化和现代性的统治,连同本身进步和理性所带来的发展皆受到质疑,这是“世界的祛魅”。中国的危机则在于,意识到巨大衰退与落后之后不合时宜的模仿与规模化发展,付出巨大牺牲的资源枯竭导致不可持续。

  回到作为人的个体,双方的困境更趋近一致,在“存在的绝对性”和“什么都不是”之间摇摆:一方面前所未有的极端消费的个人主义——通过慰籍不断购买新物品的人,来填补意义的丧失;另一方面对自我的抹杀,借助高效的监控和识别手段,这一本该预见我们自身需求并提供帮助的新系统出现非人性化特征。

  《健康城市》读后感(四):简读《健康城市》/ ④ 我区别了一个浪头?

  在世界的嘈杂声中,隐藏着一些细微的知觉,使事物得以昭然。如果每个个体都精确地汇聚在一起,那么这个被表达的世界将会变得和谐而持久。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说:你们在海边聆听海浪,我从声音中区别了一个浪头。

  城市混合了复杂的问题,工作坊展开了四个微观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导入健康城市的规划模型,以示范本书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验证工具的有效性——

  1、城市如何更有益于骑行?

  2、如何促进城市的慢生活以有利于减缓压力?

  3、如何感知自己是有用的而建立意义感?

  4、如何通过智能介入,定量感官体验以促进安康状态?

  好问题是所有的起点。比如第二个问题,如何促进城市的慢生活以有利于减缓压力?本篇通过安康媒介和危机因子的梳理,理解人们是在何地、和谁、在做什么的行为模式,从而制定了一个体系的任务框架,为每一个人提供可以随时调整放松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更有意思,如何感知自己是有用的而建立意义感?这是城市规划中社会学视角的介入。本篇通过社会交互模式的调研,创造有利于磨合代际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场所空间,以避免孤立,增强活力。

  即使再微观的课题,在锲而不舍的探究下,也能不断衍生丰富有趣的新话题,庞大而深邃。AIA驱动外部资源,触角蔓延,开展学术与项目合作。尤其和中方团队一起,开启了认知“健康城市”的一个新视野。 前后两年分别在巴黎和北京组织了四次工作营,以及多次视讯会议,华夏幸福城市研究院整合召集了中方专家团队,与法方专家团队一起,以跨专业、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展开多元视角东西对话。健康城市课题与中国文化建立了联系,本书大量东西文化比较的内容即来自于此。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得更好,且不一样。

  最后插入两则花絮,作为本书简读的结束。

  在华夏幸福城市图书馆举办的第四次工作营,中方团队专家、《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先生,赠送了一把蒲扇给法方总编、AIA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先生,黄先生在上面绘字“日日是好日”。

  黄永松先生创办《汉声》杂志四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他为本书专做一辑“健康百喻”,从人、天、地、事、物、心六个类别总结,从传统中国衣食住行到百家智慧中,提取出值得当代借鉴的健康城市生活的一百条俗谚。著名平面设计师胡颖先生,为每一条谚语设计了一个汉字。这一百条谚语和100个汉字组成的海报,是本书附赠的珍贵而别致的礼物。

  《健康城市》读后感(五):简读《健康城市》/ ② 瓦尔登湖的真相?

  梭罗的《瓦尔登湖》描绘了一种简单、自给自足、相比同时代人更真的生活。这是事实吗?如果唯一真正令人向往的环境是完全的自然环境,只有在这里才能塑造健康、自由、不受腐化的个体,任何人类介入行为都被视作有害,那城市应该在哪里立足呢?

  城市的特点在于它几乎是全人造的群落生活的环境,也是唯一一处由在其中占优势的物种有意识建造的地面栖息地。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才注意到,城市生态系统相当复杂和丰富,某些人工化的生态系统,要优于自然演进之下相同地点的生态系统。这是真的吗?

  健康的环境并非指任意一种环境。当人类把自身看作和其它物种一样,研究城市必须回到研究人类生存条件这一主题,同时,健康的环境也意味着数以千计的其它物种也能共享这一环境。那我们需要回答,在哪种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能够全面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所必须的条件是什么?对我们构成的威胁有哪些?如何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加可持续?

  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影响健康的四个维度展开探讨,它们分别是—— 人的身体:心血管、肥胖等身体疾病的诱因?由此展开的规划,比如适宜步行的主动设计(后面会谈到纽约的5D主动设计案例)。

  外在环境:空气、土壤、水等污染问题的诸多解决方案;有一个好消息,任何一种污染(除了放射性污染),都不是不可逆和不可消除的。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改变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消除社会隔离是城市规划重要的关注点。中国更面临未来30年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老龄化(60岁以上老人人口比率从2014年的15.5%到2050年的39.6%)和城市化(2016迁移人口占43.5%)巨大的挑战。经济压力、孤独感、社会分化、不平等增加、乡村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后滞留地的消失,对社会凝聚力和居民安康构成威胁。

  潜在的危机:一些新型的技术带来的问题和它所解决的问题同样多,比如电子技术和智慧城市的泛滥,电子监控无处不在,大数据和物联网不计代价的满足需求(创新作为蛊惑借口),人的主动性被逐渐剥夺,会否发生社会分裂、导致突显自由度问题的奥威尔式噩梦?

  这诸多问题涉及广泛的领域与不同的思想,而且它们之间还常常交叉相错。创造性地建构简明的要素系统和标准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合理的方法,无非解决两个面向的问题——促进利于安康的媒介,和遏制产生危机的因子,这便是《健康城市》工具产生的逻辑。 安康媒介:活力、舒适性、多样性、流动性、吸引力、临近性; 危机因子:压力、不安全性、孤立、缺乏身体活动、居住条件恶劣、污染、资源恶化。

  在层层展开分解这些繁多而关联的要素之前,先看看纽约为成为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城市所做的工作。 《主动设计指南》由纽约市政府组织编写,这是一个针对公共空间和建筑设计的改善城市品质的一套工具。它的总体目标是促进日常身体活动,而且是对日常生活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非强制性措施和教化。它鼓励爬楼、走路、骑车、公共交通使用、主动性康乐和健康饮食,考虑形式多样的活动、场地的审美品质、与交通的连接、工作地点和居所之间的距离、居住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性……从科学数据和经验数据的对峙中,识别对人的活动性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从而在环境设计领域促进“健康的城市”。

  《主动设计指南》仅仅是健康城市的一个细分领域,以此为例,展开安康媒介与危机因子探寻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健康城市》读后感(六):这个研究院,是如何做研究的?

  有一次晨会,李玉峰院长问大家,如果你给别人介绍我们这个研究院是做什么的,你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从不同的答案,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在研究院感知的和希望的,也能从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共同性。

  研究院有一些高频的词汇,它们在研究院的话语中极具标志性。

  “结构性缺损”,是第一个高频词汇,也是工作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各说各话,各自强调各自所重视的,导致主观与偏颇。

  如何弥补结构性缺损呢?研究院建立研究问题的第一个机制,就是凡事先建系统,尽量要素完整。

  比如,思考问题的三方逻辑:方向、方法、方案;讨论问题究竟在讨论哪一方,三方的先后逻辑与决定性,大家要有共识。

  要素完整,在研究院工作一段时间,大家都形成了下意识,建立了研究院的一套语言模式,彼此在说什么,还有什么没说,彼此明白。比如:

  三术:学术、技术、艺术;

  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

  四型:原型、类型、模型、造型;

  四资:资源、资本、资产、资信;

  五点:起点、终点、难点、重点、盲点;

  六价: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科技;

  ……

  这看起来很像文字游戏,但经过这样的认知和训练,的确能够不断反思“缺损”,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由这样的工作逻辑,借助“曼陀罗”原型,研究院研制了获得国家专利的系统思维工具,实现了目的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应变性四性合一的工具模型。它广泛应用在研究院的课题研究报告、学术出版物之中,理性、严谨又有鲜明的识别性,说服力强大。

  “跨专业、跨文化”,是另外一个高频词组。它既是一种工作观念,也是弥补结构性缺损的具体行为。

  比如,研究院在人力结构上,就不被专业所束缚,城市研究院,当然规划、建筑等专业必不可少,但招聘同事不限制专业,重点关注可塑性,保持研究院专业结构的多元化,是研究院刻意的要求,这也是研究院招聘多语种留学生的出发点。一段时间,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翻译工作,都不假外求。

  学术部、技术部、艺术部的部门设置,也曾让很多人不解;尤其一个研究院,还有艺术部的设置,这背后也是“跨”的动机,都是希望用整体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学术部负责课题研究、工具研制和产品创新;技术部负责战略策划、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应用;艺术部负责学术出版、沙龙论坛、成果的输出与传播,尤其是,如何“性感、妖气、exciting ”的表达。形成闭环,缺一不可。

  部门设置之外,通过十三种最终工作成果的定型,把隶属于各部门的同事,又彻底的编排组合,实现更彻底的“跨”。研究院的每一个同事每天的工作,都在不同领域穿插,管理上带来了难度,但几乎每一个会议都能产生创新的想法,这都是因为不断的打破边界,创造了从各个方向获取新的知识和思想的机会。

  “创造性阐释”是随之而生的又一个高频词组。简而言之,就是把看起来不相关事情融合到一起,发生关系。

  研究院每周五下午都举办“知识分享”活动,同事们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发现课题,研究课题,形成课件,轮流讲演。这都得益于“创造性阐释”启发,在整合知识的能力上,有了思维的量子化改造,不再设定“无关”和“不可能”的思维屏障,通过系统工具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训练自己“打通”的能力。

  通过创造性阐释,研究院发明了大量的新词,应用在研究院《启蒙》月刊的专题上,比如:“城市情商”、“全息教育”、“公园国家”、“观念砖块”、“跳跃基因”、”边际养生”、“高低零负“、“智力银行”、“战略扭矩”……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新词,支持这些概念的,仍然是研究院建立的系统思维模型下的创新解读:动机、概念、观念、原则、要素、标准、策略与变数。

  弥补结构性缺损、跨专业跨文化、创造性阐释,它们存在因果关系,本质上,又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也可以说都产生于系统思维动机的研究方法。回到开篇的问题,李玉峰问大家的问题,研究院在做什么,他有一个自己的答案:研究研究的方法。

  《健康城市》读后感(七):祝愿,但愿……

  忙完这一遭,斐斐肯定松了一口气。

  准备《健康城市》新书发布会,一开始,我和李玉峰都建议在华夏幸福大学城市图书馆举办。在那里与朋友欢聚一场,驾轻就熟。斐斐坚持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这里环境正式,组织工作会更麻烦。但斐斐的决定是有充分理由的,法国AIA基金会和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三年合作的工作成果,值得用更有仪式感的方式来庆祝。

  斐斐肯定是两国工作团队中,经历《健康城市》从谋划到出版最完整的人。三年前,AIA基金会就是留学法国的斐斐介绍引进研究院,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和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玉峰一见如故,结下不解之缘,在共同的志趣下,开始了健康城市课题的合作研究。巴黎北京两地多次工作营以及无数次的视讯会议,两个团队在并不那么轻松的观念磨合、作业分工、专家协同、文本撰写等复杂的交互工作中终于合二为一,斐斐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去年六月《健康城市》法文版在巴黎出版,中文版进入长时间的翻译、审校与出版工作。最后几个月的出版冲刺,也是斐斐全程协调推进。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贺伟老师等编辑的全力帮助下(过程很煎熬,可以另起一篇),得以在法文版出版一年之后,中文版也正式发布。

  发布会一旦开始,就“轻松”了下来。法国驻华大使馆代表贝鹤天先生致辞之后,是一个小小的赠书仪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胡永旭先生,向AIA和华夏幸福赠书,象征《健康城市》的正式出版。

  接下来是三个主题演讲。法方主编弗朗索瓦演讲“城市规划与人类健康”、中方编委代表黄永松演讲“传统智慧与健康百喻”、中方主编李玉峰演讲“健康城市的逻辑”,三位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健康城市》的缘起、观念和方法。

法方主编弗朗索瓦中方编委代表黄永松中方主编李玉峰

  最后是一场圆桌讨论,包括已经上台过的几位,连同邀请的嘉宾——城市色彩学者王京红,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郭伟琼、平面设计师胡颖、华夏幸福城市研究院院长张播,悉数上台。

  记录几个场景。

  今天的主题是健康城市,华夏幸福城市研究院院长张播现身说法。谁也料想不到,今天看起来如常人一样的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险的生死博弈。大病初愈,更多醒悟:“健康和健康城市不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而是一个基本的起点。”

  《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77岁了,仙风道骨。他是研究院的老朋友了,也曾受邀在研究院举办过讲座。我印象很深,《汉声》杂志正好和我同岁。圆桌讨论,黄老先生上台先把鞋脱掉,盘腿打坐,姿势舒适,精神放松,现场演绎了“上医医未病”(他为本书专做一辑“健康百喻”,从传统中国衣食住行到百家智慧中,提取出值得当代借鉴的健康生活百条俗谚)。

  设计师胡颖在本书中配合黄老师,将百喻经设计成了100个汉字。胡颖低调内敛,但谈起文字两眼放光,就着健康与城市借题发挥。建设的“建”,由“走之”和“聿”构成,在古文字中分别是“行走”与“书写”之意,“建”其实就是“规划”,“健”就是“城市的规划师”。妙。

  李玉峰演讲中,有朋友问我,这个演讲文件的动态,是什么工具做的啊,效果好棒。其实就是PPT做的,出自已经离开研究院的同事孙晓鹏之手。晓鹏博士良师益友,是我见过的最具工匠精神的人,凡事爱琢磨,琢磨便成专家,待人友善,思想风骨。晓鹏也是《健康城市》的主要推动者,作为本书曼陀罗章节的撰稿人,还负责了中方专家的对接和协调工作。每天午饭后与晓鹏散步,是最惬意的时光,让人无比想念。

  遗憾晓鹏今天没有到场。但研究院以前的同事,肖慧、范佳、王冲、明明、世燕来了,还有赶到早场的李洁和赶个晚集的哲行,好像又回到了去年中法环境月的欢乐时光。

  弗朗索瓦对研究院的小朋友们有着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期许。他在演讲中回忆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他和李玉峰讨论“十个月生一个孩子与一个月生十个孩子”的区别,里面反应了法国人对发展的审慎与中国人对速度的追求,提醒不同观念对研究工作的影响……整理照片会发现,弗朗索瓦的眼睛特别干净单纯,就像少年。

  我们总喜欢在一个事情告一段落时说,这不是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一晃,我和李玉峰已经结识了23年。今天他的演讲最后三页,是我听过无数遍的故事。20年前,他在青城山遇见一道长,道长告诉他人生的三重境界,让他受用不尽——第一重,吃好睡好;第二重,正常正经;第三重,随心所欲。

  祝愿,但愿。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健康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其他美文推荐:妹妹高考加油祝福语
其他美文推荐:忠犬八公 忠犬八公的真实故事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