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的诗意

杂诗的诗意
《杂诗》
作者:王维
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注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2、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3、来日:来的时候。
4、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5、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6、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意: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www.cdrckt.cn)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 陶渊明:杂诗忆我少壮时
- 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 湖上杂诗的诗意
相关阅读

随机推荐
- 冬天,我们拿什么续暖|原野覆盖一层洁白的雪
- 人生路标:拿出一万个小时来
- 与美食有关的诗句关于美食的古诗词
- 省试夜(一作韦承贻诗)原文,翻译,赏析_拼音版_作者薛能
- 送崔使君萧山祷雨甘泽遽降原文,翻译,赏析_拼音版_作者李群玉
- 青春励志作文800字(精选范文3篇)
- 如果一个男生说我要被你感动了
- 员工承诺书范文600字(优秀范文8篇)
- 春天的景色的作文200字(精选范文4篇)
- 音有关的诗词
- 有关七月诗词
- 大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800字(优秀范文3篇)
- 举起手来观后感400字(优秀范文8篇)
- 古代有关沐浴的诗词
- 关于得与失的议论文700字(优秀范文6篇)
- 让生命在拼搏中绽放光芒作文700字(精选范文3篇)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