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鄂州的古诗词

有关鄂州的古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4-03-22 13:47:41 阅读: 次

有关鄂州的古诗词

1.苏轼在鄂州的诗

苏轼在鄂州没有写过诗,苏轼与鄂州唯一有关的诗句就是下面这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写给友人朱寿昌的,作于公元元丰四年(1081年)。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作品。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代: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译文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扩展资料:

赏析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

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2.范成大的〈鄂州南楼〉的诗词鉴赏

鄂州南楼 范成大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注释】①鲈乡,范成大家乡苏州盛产鲈鱼。

【简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这正符合范成大写这首诗时的情景。

这首诗有两大特色,一是善于点化,二是善于化静为动。首联化用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尾联化用三国时的民谚“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虽不能创造出新的意境,却也有典雅之美,尚无江西派“字字有来历”之病。

最值得称道的是中间两联,“有情”、“无语”带情式的描写,“横”、“抱”拟人化的描写,“烛”、“摇”飞动式的描写,把“江”和“树”,“市”与“舟”都写活了。这是诗人主观感受对于景物的影响,是主体给予客体的活动感,使景物变得活动跳脱,富有生机,这种写景技巧可以说是最佳技巧。

有人说这首诗和陆游的《黄州》“声调气势都极接近”,斯乃皮相。纪晓岚“浮声多于彻响”才是确论,此诗哪有陆诗念时势艰危,愤国事日非,叹英雄已矣之“彻响”?。

3.鄂州南楼 诗词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

在宋代有一个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派,黄庭坚被尊为创始人。 1.鄂州南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上。

2.芰——菱,生植物,夏天花开,白色,果实叫菱角,可吃。 3.一味——食物或药品,一种称为一味;“一味凉”,含有赞赏的意思。

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今夜,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赏这首小诗,我们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岂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今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事,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4.鄂州南楼 诗词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在宋代有一个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派,黄庭坚被尊为创始人。

1.鄂州南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上。

2.芰——菱,生植物,夏天花开,白色,果实叫菱角,可吃。

3.一味——食物或药品,一种称为一味;“一味凉”,含有赞赏的意思。

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今夜,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赏这首小诗,我们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岂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今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事,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5.鄂州历史名人

王家璧(1814-1883),字孝风,号连城。道光进士,授兵部主事。曾创设厘局,以应军需。先后佐理曾国藩、左宗棠营务,曾关中讲学。后历任大理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光禄寺少卿等职。

柯逢时(1845-1912),字懋修,号巽庵,鄂城人。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

黄大华(1855-1910),亦名大受,字伯子,号鞠友,金牛西畈(原属鄂城)人。早年丧父,赖母培育,成年后教私塾。1888年中举,次年取进士,分发浙江,历充浙江4交次乡试同考官、1次武乡试受卷官。后历署该省西安、德清、钱塘、鄞县、仁和、黄岩、诸暨等县知县。期间,曾兼任杭、严二州漕运守备,因勤于政事,成绩斐然,保升知府,钦加盐运使衔 。1909年任浙江省咨议局议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政之余,钻研经史,潜心著述,所编《东汉皇子王世系表》、《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东汉三公年表》、《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隋唐之际月表》、《金宰辅年表》、《元分藩诸王室表》、《元西域三藩年表》十余种史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汉志郡国沿革考》、《明宰辅考略》、《明七卿考略》、《山脉指掌续》、《四明酬唱集》、《甬上骊唱》、《历代纪元同异考略》、《梦红豆村诗集》、《梦红豆村文集》等书均已梓行,未刊行的尚有《历代帝王世表》、《唐藩镇年表》等20余种。

闵孝荃(1868-1945),字子骧,鄂城城关人。清末秀才,毕业于湖北警察学堂,曾随伊犁太守王槐僧参赞幕府,辛亥革命后任上海体育专科学校校长,湖北警务处秘书主任。

曹林懋(1873-1932),原名林,号保和,杨叶毛镰咀人,省立湖北师范学堂毕业,1903年中举。1904年至1906年筹办湖北商业中学、商业小学、武汉民立中学、武昌五路高等小学、武昌支郡师范、荆门师范等10余所学校,期间,被湖北按察使梁鼎芬聘为全省预备中学堂会办,后迁任广西省视学,湖北、广西两省提学使,18省学务视察专员。民国年间,历任中华大学教授,实修大学教务长,湖北文史地学社、科学观摩社社长,国学会副会长。

万廷献(1873-1943),字仲篪,葛店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涂晓墅(1874-1944),名家琛,复号小书,晚号樊湖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家庭,世居城关十字西街。

程清泉(1876-1924),名玉堂,泽林镇大山村人。自幼颖悟异常,遇事寻根究底。读私塾后即钻研机械,曾在铁山矿局见习机器翻砂。期间,大冶工业学堂及黄石机布厂欲聘其为技师,被婉言辞谢。

刘艺舟(1877-1937),亦名必成、木铎,沼山人。190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课余参加“春柳社”话剧团演出。1907年归国,在东北各地及天津沿海主演《黑奴吁天录》、《爱之花》等新剧,宣传爱国思想。

6.古诗鄂州南楼书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太可爱了,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鲁直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赏这首小诗,我们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岂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鲁直的艺术追求了.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今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鲁直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望采纳,谢谢。

7.简短关于水的古诗

编辑本段关于水的古诗: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8.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20.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本文标题:有关鄂州的古诗词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