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勉县的古诗词

1.关于勉县的古诗、名句
陕 南 春 早
微雨淅沥润秦巴,春池再涨草萌发。
红花枝头舞蝶燕,绿波深处肥鹅鸭。
白鹭呼朋弄清水,锦鲤引伴绕蒹葭。
农人戴笠荷锄归,把酒临风话桑麻。
2003、5
观同事下象棋有感
两人布阵各用兵,你来我往争输赢。
将在田间踱方步,马跳日字当先行。
车入汉界破士相,炮度楚河打背宫。
他年若逢战乱起,冲锋陷阵决死生。
2007.5
钓鱼乐
竹竿作钓竿,相随到溪边。
树杈为鱼钩,垂入清水间。
白云孤自赏,绿波独去闲。
斜倚山坡上,悠哉过半天。
2007-2-20
白衣战士歌
——拟李白《行路难》
三个代表记心间,人民利益重泰山。
白衣战士踏征途,舍身忘我斗非典。
亲情友情别亦难,千里奔赴小汤山。
临危不惧心坦然,离夫别子为安全。
战病魔,再扬帆,夜绵绵,盼凯旋。
待到举国欢庆日,鲜花歌声伴我还。
2004—5
游岱祠岑楼有感
(岱祠岑楼在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据传为李自成行宫。)
日暮月如钩,西风悲高楼。
花间雉独归,墟上景自幽。
荒原草已凋,大河水长流。
雁阵过碧空,天凉好个秋。
2002—11
过 秦 岭
崔巍峻岭接天涯,雾缭云绕赛蓬瀛。
千峰排戟轻锁翠,万仞黛色冷含青。
重重沟壑芝兰罩,处处涧崖苔藓生。
枯藤攀岩缠老树,源泉淙淙界幽程。
(2004\3\3)
2.勉县的古诗词或名句
七律·次韵和勉县武侯祠古诗一首
纶巾羽扇卧南阳,纵论枭雄知短长。
三顾茅庐谋霸业,七擒孟获费思量。
宵衣旰食扶阿斗,伐魏攻吴扩蜀疆。
六出祁山留憾事,幽冥拜主泪沾裳。
附:勉县武侯祠诗
武 侯 祠
清 果亲王 允礼
遭逢鱼水自南阳,将相才兼管乐长。
羽扇风流看节制,草庐云卧裕筹量。
丹心一片炎汉鼎,浩气千秋壮蜀疆。
庙堂嵯峨沔水侧,入门瞻拜粛冠裳。
3.“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相关词语或诗句有—— 急
1 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及三顾茅庐等!
2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
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事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4.有谁知道关于描写古代白水关的诗词
没有找到有关诗词,不过读一读一些典故,还是有点意思的。
白水关及其历史演变谈到白水关先要说一下白水县。 白水县,汉高帝时置,西汉、东汉都属广汉郡。
(《汉书 地理志》、《后汉书 郡国志》) 白水县的地理位置,当按《水经注》的记载。《水经注 卷二十》漾水条:“白水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东北注白水。
白水又东,合空冷水,。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
白水又东南,径白水县故城东,即白水郡治也。
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
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白水又南径武兴城东,又东南,左得刺稽水口,。
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水经注 卷三十二》漾水条:“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上面白水就是现在的白水江,羌水即为白龙江。由此推知汉代白水县在今四川青川县沙州镇、营盘乡之间白龙江岸白水街。
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修建宝珠寺电站,白龙湖水库蓄水时,淹没了规模较大的汉代遗址。四川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为抢救淹没区文物,在青川县境内的古白水关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发掘,清理了七十余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见段明聪《从白水关出土的五铢钱看五铢钱的演变》)。
可以确定白水街即为汉代白水县县治。 第一,两汉时期的白水关。
白水关,最早见于记载是《后汉书》。 1.《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会公孙述遣兵寇南郡,乃诏嚣当从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溃其心腹。
嚣复上言:“白水险阻,栈阁绝败。”[注]又多设支阂。
帝知其终不为用,叵欲讨之。 [注] :白水,县,有关,属广汉郡。
栈阁者,山路悬险,栈木为阁道。 2.《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越巂任贵亦杀王莽大尹而据郡降。
述遂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注]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
于是尽有益州之地。 [注]:在汉阳西县。
梁州记曰“关城西南有白水关”也。 3.《后汉书 李杜列传》李固传: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注]杜门不交人事。
[注]: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
4.《华阳国志》卷十下载:景毅,字文坚,梓潼人也。太守丁羽察举孝廉,司徒举治剧,为氵允阳侯相、高陵令。
立文学,以礼让化民。迁侍御史,上计吏守阙请之,三年不绝。
以子顾师事少府李膺,膺诛,自免。久之,拜武都令,迁益州太守。
上事吏民涕泣送之,至沮者七百人,白水县者三百人。 《后汉书》的这些注解是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所作。
注解所引的《梁州记》作者为南朝刘澄,与《后汉书》作者基本是同一时期。按照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先分析《梁州记》的白水关。
注解二中说“梁州记曰‘关城西南有白水关’也”;注解三中说“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可见两条注解引用的是同一段文字。
南北朝时的关城,在今天陕西宁强阳平关镇(《阳平关及其演变》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注解三中也说“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唐朝时候的金牛县在今陕西宁强大安镇西南,且唐初时关城已经废弃,所以称“故关城”,其在金牛县西,也证明就是今天阳平关镇。
到天宝元年,三泉县移治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见《新唐书》及《旧唐书》)。
按照南北朝时的里长度,考察今天阳平关镇西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正是四川青川沙州镇一带的位置。所以,《梁州记》的白水关一定就是汉代广汉郡的白水县。
再来说《后汉书》的李贤注。 第一个注解中说明东汉时广汉郡的白水县有白水关,非常确定。
唐代没有广汉郡。 第二个注解中说白水关“在汉阳西县”。
案唐时汉阳郡即沔阳在今湖北武汉,这里所记载的内容不可能在湖北。那么这个汉阳是哪里呢?可能一:汉代的汉阳郡。
据《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是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西汉时,西县属陇西郡。
东汉时,西县属汉阳郡,即三国时的西县城,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北。 按《后汉书 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隗嚣向公孙述称臣在建武四年,而侯丹开白水关在此时之前,且至少在建武三年之前。
此时汉阳郡不在公孙述的势力范围内。侯丹也就不可能在此地开关。
且如果白水关在汉阳郡的西县,既与“北守南郑”的战略目的不合,也与注解二、注解三中《梁州记》记载的白水关地理位置不合。 所以,这个汉阳也并非汉明帝时改天水郡设置汉阳郡。
可能二:汉中郡的沔阳西县。汉水古代又称为沔水,汉中的沔阳县因在沔水以北而得名。
在不同时期又经常被称为汉阳。 沔阳西县的历史演变在黄盛璋的《阳平关及其演变》中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汉代有沔阳县,晋时桓温于公元322年平定四川设晋昌郡治白马城(今勉县武侯镇),刘宋又侨置华阳郡于浕口城(今勉县武侯镇),但本身都不是县治,仍隶属沔阳。
后魏正始年间(504-507),分沔阳宪置嶓冢,并属华阳郡。隋初废华阳郡,改嶓冢为西县(607年)。
唐、宋、五代因之,这时西县就代替了汉魏六朝的沔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西县入略阳,将原属西县的铎水镇(今周家山镇西南)改为县,并将原在略阳的州治移到铎水县。
明初将州为县,洪武。
5.歌颂孔明的现代诗词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1.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6.关于古诗的问题
我在百度中已为您找到,希望您能用上! 青溪 1.亦作"青溪"。
2.碧绿的溪水。3.古县名。
今浙江省淳安县。北宋方腊起义于此。
起义失败后﹐县名改为淳安。4.古水名。
指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凿东渠。发源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锺山西南﹐流经南京市区入秦淮河﹐曲折达十余里﹐亦名九曲青溪。
年久湮废﹐今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5.古水名。
在今湖北省境内。以源出青山﹐故称。
6.山名。在今湖北省当阳市。
青溪①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②。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③。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④。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⑤。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⑥。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⑦。
[注释] ①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②言:发语词,无义。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翔县东北。 ③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④声:溪水声。色:山色。
⑤漾漾:水波动荡。菱荇:泛指水草。
“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⑥素:一向,向来。
澹:恬静。 ⑦盘石:又大又平的石头。
将已矣:将以此终其身。 【英译】 A GREEN STREAM I have sailed the River of Yellow Flowers, Borne by the channel of a green stream, Rounding ten thousand turns through the mountains On a journey of less than thirty miles。
. Rapids hum over heaped rocks; But where light grows dim in the thick pines, The surface of an inlet sways with nut-horns And weeds are lush along the banks. 。Down in my heart I have always been as pure As this limpid water is。
. Oh, to remain on a broad flat rock And to cast a fishing-line forever! [赏析]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
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
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
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
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
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作者简介] 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三国时期的地名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7.写诸葛亮的诗句,短一点的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6.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7.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
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
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11.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12.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14.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
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
8.谁知道那个赞诸葛亮的诗,我只记得后面一点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上联: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中,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定西蜀,扫南蛮,东和北厄。
中军帐内,卜金水土行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下联浓缩了诸葛丞相一生的文治武功,五丈原是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点四十九盏明灯是指诸葛亮快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但是,被魏延踢灭了,一心只为酬三顾是刘备曾三次驾临诸葛亮的茅庐,诸葛亮深为感动,并决定帮刘备三分天下,一统中原,光复汉室。 扩展资料 后世纪念 1、历代追封 从晋代开始,历代都在给诸葛亮升官晋爵,赐庙加号。
晋封武兴王(见于《方舆胜览》);唐封武灵王(《舆地碑目》有《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记》),并赐庙;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
2、武侯墓 诸葛亮之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9.欣赏一首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诗还不错。
只不过作者人品不太好。 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
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 。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