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妈祖传说的诗词

有关妈祖传说的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10-06 16:45:21 阅读: 次

有关妈祖传说的诗词

1.电视剧妈祖里的诗词

大爱弥天、雨露人间

情通四海、香火千年

大爱弥天、雨露人间

情通四海、香火千年

远古的征帆已经不见

动人的故事说到今天

风里浪里传来声声呼唤

有妈祖同在

有妈祖同在,来去平安

圣洁的光环照亮海天

美丽的身影若隐若现

风里浪里 你救苦救难

你恩义昭彰,如日月高悬

如日月高悬

千里万里、风清云海

天地祥和、岁岁平安

2.《妈祖》中的古文出自哪些典籍

来自民间传说。

(转自:/z/q15809676.htm)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

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

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荐、蕴、蒙、迈,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

元和元年(806)西川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

卒后赐谥“忠烈”。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

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

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

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

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 妈祖。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

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

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

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

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

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

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

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

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

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

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

一手抓梭,一手扶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

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

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

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

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

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了。

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

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

在这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找了几根,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

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

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

3.含千里眼的诗句

千里眼是汉族神话及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仙之一。常与顺风耳一同出现。

关于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生平传说有很多,有以下二种说法:

一为顺风耳、千里眼为兄弟,兄名高明,弟名高觉,作战身亡,魂归桃花山,原为扰乱地方、为害百姓的妖怪,后 妈祖 经过此山,高氏兄弟向妈祖逼婚,妈祖与其相约斗法,败则从之,胜则收其为仆,高氏同意,决战结果,兄弟落败,两位神将终成妈祖之仆随侍左右。

另一说为商朝末年,纣王手下有一对法术高强的兄弟,兄为高明,弟为高览,高明能眼观千里,人称「千里眼」,高览能耳听八方,人称「顺风耳」,在商周交战时,两人各凭本事窥探军情,立下不少功劳,成为姜子牙营中百将的心腹大患,后来周营想出一办法,以战鼓扰乱顺风耳的听力,以旗帜遮住千里眼的视线,并洒狗血在地面;使二人法力尽失,而丧生於战乱中。受制于奇谋而亡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心有不甘,妖魂盘踞在桃花山上,前后历经三千年,才等到妈祖前来收服。二人双双跪倒妈祖面前,口称师父说:我等奉旨在此守候已久,愿诚心皈依门下,共计天下苍生。此后妈祖身侧就多了两位相貌吓人的常侍将军。

4.妈祖的别称有哪些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在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海神,又名天后圣母,天王母后,盘古长女,夫为三清之一,继承之帝位让于第二代天帝,弟玄武大帝,有十女:观音、大世至(雅典娜)、文殊(大日)、西王母、珠娘、白娘、青娘、碧霞元君、仙女圣母及九天玄女。 道教封号: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5.求解签妈祖第十五首签

检视图片 六十甲子签 第十五签 丙辰○○● ○○● 属土利年 四方皆宜卦象:泽风大过文圣阁小铢回答八十原来是太公--------八十岁的高龄才成就事业的是姜太公。

看看晚景遇文王-----晚年才遇到周文王的赏识。目下紧事休相问-----目前不用急着问什么事后事情才可以成功。

劝君且守待运通-----劝你好好等待运气来的时候。 就像姜太公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你先不用着急询问目前的这件事情,不要嫌弃运势晚成,劝你守着目前的状况,等待时机到来。

目前时运未通,应该静守目前情况,不宜做改变。若问姻缘,则缘分尚未到来。

问换工作亦不宜。 问疾病,恐会拖延。

小铢回答﹕此签告诉您不必为俗事操心、只要家里平安无事、财利自然源源而来(平安即是福)凡事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如问姻缘﹕一切听命运安排、不必忧虑操心!我执着一个人,我还继续等待吗?答!以此而论你的正缘比较慢`慢慢等待,但若有新恋情也可拟接受 参考资料。

6.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习俗 传说

[编辑本段]【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旦与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编辑本段]【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

7.福建省厦门市,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故事或风俗习惯,与这个地方有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以下是岁次风俗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诞辰。

三月初三,上已节。泉属五县人,制春饼祭祖先,或扫墓。

二月十九,观音诞。妇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后诞(俗称妈祖婆生日)。过去多有迎神赛会。

五月初五,端午节。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赛龙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受阳人致祭。至月末“闭地狱门”。各街轮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饼互庆。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 冬至节,各家均制团圆。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讨债。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8.关于妈祖和观世音

妈祖是我国闽南沿海一带民间信仰的神祇。

常被误认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其实与佛教无关。‘妈祖’或‘妈祖婆’乃民间一般性的俗称。

宋代以降,历代帝王常有封赠,尊之为‘圣妃’、‘天妃’、‘天后’或‘天上圣母’等,故官立妈祖庙又称‘天妃宫’或‘天后宫’。 澳门的英文名称Macau就是妈祖的简称。

妈祖真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后 林默幼年聪明颖悟,八岁读书,过目成诵。她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

她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妈祖逝世时,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

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为我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 妈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 以上资料说明,妈祖属于中国道教信仰范围。因为"天后之神"这种称呼只对道教的神,同时妈祖从未修习过佛教,其成为神的过程也具有典型的道教特点。

而观世音是佛教的菩萨。两者的区别在于妈祖是道教的神而观世音是佛教的菩萨。

9.妈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女人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

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

据史料较多的宋 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美丽的小渔村——贤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

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

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

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

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10.关于汕尾凤山妈祖作文

寒假,我回了家乡。我去了家乡最著名的地方:凤山妈祖。凤山妈祖石像位于广东汕尾市区东面的品清湖畔,凤山顶上塑建的妈祖石像,高16.83 m,重1000 t,由468块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

凤山妈祖石像旁边有一块石头,它记录了关于凤山妈祖的故事以及高度,重量,雕刻材料等。

我站在凤山妈祖旁,拍了一些照片。然后,我细细地观察凤山妈祖石像,我惊奇地发现石像雕刻得十分细致。特别是妈祖的双手,她手拿着一本圣经。

今天,我开心极了。

本文标题:有关妈祖传说的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