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讲解诗词

有关讲解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8-13 15:39:37 阅读: 次

有关讲解诗词

1.求一首古诗,容易讲解的,最好有分析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关于如何讲解古诗

每一首古诗都更多体现诗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诗里面,作者会用几句或几个关键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阅历,尤其是个人品格和文学功底更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汉唐时的边塞诗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诗人把诗词创作与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当时的时代、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或歌颂人民的勤劳善良或表达对战争战乱的厌恶,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辛弃疾、高适、岑参、龚自珍等就是这方面代表人物。

有的属于“小资”派的诗人,仅表达个人或腐朽或繁华的小资生活,尽管辞藻华丽,流传范围就要小得多。 有的诗人文学功底好但与世无争,所写诗词意境美好也能流传千古,如柳永等。

这是我对古诗和诗人的一点看法,供你参考。

3.谁能帮我找一首诗歌,带讲解的

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人上,是那种通俗易懂的,比较优美点的,简短一点的吧。至于讲解,也没有必要带了吧~~~

4.带解析古诗一首

一:

蜀相

七言律诗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诸葛亮的祠庙,对“斯人不见”“英雄壮志未酬”发出深深的慨叹。

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七言古诗

杜甫

【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足支]。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氵项]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

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

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纟玄]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解】:

1.蔚足支(qi3):形容舞恣的变幻矫健。

2.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3.波澜莫二:师徒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4.绛(jiang4)唇:比喻公孙大娘唱歌。

5.风尘[氵项](hong4)洞:风少弥漫无际。

6.玳[纟玄]: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赏析】:

这是一首怀旧的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诗开头八句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名动四方,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是七言歌行中的沉郁悲壮的杰作。宋刘克庄评论说:“此篇为《琵琶行》,一如壮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

5.古诗讲解给一首古诗的讲解不要太容易找周五上课轮我讲解古诗

高中的话,下面这些是高中练习题,你看一下有需要的吗,具体的讲解你可以挑一首感兴趣的再百度百科里面找。

希望能帮到你。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

(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 (2)运用典故。

(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

(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2分) 江 上 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辈数尺沙迫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比喻和动静结合。

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2)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暮 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击柝、捣练 (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

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

6.诗词解析讲解

给你一个网站你也可以自己去看看,希望可以帮到你。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③,高处不胜寒④。起舞弄清影⑤,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⑥,低绮户⑦,照无眠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⑩。

〔赏析〕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本文标题:有关讲解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