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名人逸闻趣事的古诗词

有关名人逸闻趣事的古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8-05 09:03:49 阅读: 次

有关名人逸闻趣事的古诗词

1.关于一些古诗的故事和典故或者是一些诗人的逸闻趣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2.关于诗歌的逸闻趣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

3.【关于古代诗人的逸闻趣事】

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王 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

4.有关诗人的逸闻趣事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 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 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 一个文坛能手。

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 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 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 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

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 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 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 儿就不用说了。

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

他在少年时期, 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 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 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 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

欧阳修 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 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 “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 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

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 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 有益的事。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 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 谤朝廷,大逆不道。

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 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

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 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

他穷得过不了日子, 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 间屋。

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 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 赤壁去游览。

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 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 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

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 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

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 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 壁”。

5.有关诗人的逸闻趣事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 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 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

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 一个文坛能手。

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 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 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 生苏轼。 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

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 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 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 儿就不用说了。

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

他在少年时期, 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 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 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 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

欧阳修 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 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 “三苏”。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 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

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 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 有益的事。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 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 谤朝廷,大逆不道。

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 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

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 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

他穷得过不了日子, 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 间屋。

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 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 赤壁去游览。

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 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 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

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 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

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 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 壁”。

6.求武则天时期的诗词歌赋及逸闻趣事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诗作 《曳鼎歌》[全唐诗:卷5_2]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全唐诗: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全唐诗: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全唐诗: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全唐诗: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全唐诗: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全唐诗: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全唐诗: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全唐诗: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全唐诗: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全唐诗: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全唐诗: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全唐诗: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全唐诗: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

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全唐诗: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全唐诗: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全唐诗: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全唐诗: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全唐诗: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

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

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

本文标题:有关名人逸闻趣事的古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其他美文推荐:有关写景作文的好词佳句
其他美文推荐:诗歌:望着远方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