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有关茶诗词

1.端午古诗中有写茶吗
茶诗全盛于唐宋代达顶峰历代都佳作估计唐代约500首宋代达1000首再加金元明清及近代总数2000要端午茶事关联起写古诗真见我知道宋晁补《韵苏翰林五扬州石塔寺烹茶》:
唐木兰寺遗迹今未灭僧钟嘲饭语饥客舌
今公食丈玉茗摅噫噎卧江湖泣臣逐玦
似茗受水易节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谦三昧手非口诀
谁知间妙我欲希超绝持夸淮北土汤饼供朝啜
作者记述久前刚朝官贬扬州苏东坡寻饮茶端午节屈原逝世于屈原遭遇作者与苏东坡都崇敬、同情自要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
2.最美的茶诗(关于历代最美的茶诗,其中带茗字的诗词有那些
1. 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唐·贯休《桐江闲居作》
2.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3. 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唐·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余》
4. 淡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轻。——唐·郑谷《西蜀净众寺松溪八韵兼寄小笔崔处士》
5. 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唐·令狐楚《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
6.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唐·李绅《别石泉》
7. 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唐·萧祜《游石堂观》
8. 青峰晓接鸣钟寺,玉井秋澄试茗泉。——唐·唐彦谦《拜越公墓因游定水寺有怀源老》
9. 溪浮箬叶添醅绿,泉绕松根助茗香。——唐·许浑《湖州韦长史山居》
10. 尝频异茗尘心净,议罢名山竹影移。——唐·黄滔《宿李少府园林》
11. 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宋·苏轼《雨中过舒教授》
12.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13.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宋·苏轼《试院煎茶》
14.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宋·苏轼《次韵黄夷仲茶磨》
15. 茗碗分云微醉后,纹楸斜倚髻鬟偏。——宋·向子諲《浣溪沙》
16. 熏炉茗碗是家常。客来长揖对胡床。——宋·张元干《浣溪沙》
17.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范仲淹《武夷茶歌》
18. 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宋·陆游《闲居书事》
19. 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元·姬翼《水调歌头》
20. 敲冰煮茗供谈笑。自负平生心矫矫。——元·许桢《渔家傲》
3.求有关端午节的几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迁莺 (宋·黄裳)(1)梅霖:梅雨。这三句意谓,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
写时令之美。(2)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
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
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
这几句写宴会之盛。(3)斗巧:比赛技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
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两句意谓青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4)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
两两:一双双,一对对。(5)喧雷:喧响声如雷。
方彻:才完结。(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7)钩:形容新月如钩。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
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年代】:宋【作者】: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内容】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鉴赏】: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
据韦居。
4.谁知道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夏日闲居 【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题山居 【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 郊居即事 【唐】贾岛 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
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
自然还往里,多是爱烟霞。 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访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酬乐天闲卧见寄 【唐】刘禹锡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
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雪中偶题 【唐】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5.求有关端午节的几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迁莺 (宋·黄裳)(1)梅霖:梅雨。这三句意谓,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
写时令之美。(2)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
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
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
这几句写宴会之盛。(3)斗巧:比赛技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
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两句意谓青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4)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
两两:一双双,一对对。(5)喧雷:喧响声如雷。
方彻:才完结。(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7)钩:形容新月如钩。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
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年代】:宋【作者】: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内容】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鉴赏】: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