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关古诗词

1.关于“礼”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佚名《周颂·丰年》
2、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杜甫《忆昔二首》
3、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佚名《十月之交》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6、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苏洵《六国论》
7、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8、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9、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10、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关于礼仪的诗句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书信集》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奥维:《名人名言录》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3.关于“礼”诗句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4.关于“礼”字的诗句有哪些
1.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2.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
3.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唐代:杜甫《百忧集行》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4.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5.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6.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7.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先秦:佚名《周颂·丰年》
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8.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9.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10.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唐代:王绩《赠程处士》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5.有关礼的名言和诗句
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 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米南德 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
——雷巴柯 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
——西德尼 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7、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利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富兰克林 8、切莫垂头丧气,即使丧失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王尔德《书简》 9、胜利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
——牛顿 10、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青青园中葵》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丘《孔子》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14、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淮南子》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16、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 17、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先秦《吕氏春秋》 18、时乎时乎不再来。
——司马迁《史记》 19、壮而怠则失时。——管仲《管子·形势》 20、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刘安《淮南子》 古诗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与礼有关的诗词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 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唐代:杜甫《百忧集行》 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先秦:佚名《周颂·丰年》 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唐代:王绩《赠程处士》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7.关于礼的古诗词 越多越好 谢谢
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孔子时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封建等级制度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8.与礼仪有关的古诗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谁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9.形容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礼仪卒度
先秦
诗经
《楚茨》
2、礼仪既备
先秦
诗经
《楚茨》
3、十六知礼仪
汉
汉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
4、迁飞在礼仪
唐
王昌龄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5、载持巾栉礼仪好
唐
刘商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6、三百礼仪成
唐
李峤
《经》
7、载持巾栉礼仪好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
8、上清朝礼仪
唐
皮日休
《太湖诗·三宿神景宫》
9、徐动合礼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0、徐动合礼仪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11、礼仪从此废
元
王冕
《自崔镇至济州人情风俗可叹三十韵》
12、礼仪既备
宋
程公许
《明禋进戒诗》
13、居然合礼仪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14、礼仪三百复三千
宋
吕希哲
《绝句》
15、方岳何暇安礼仪
宋
莫济
《次韵梁尉秦碑》
16、簪绂光辉与礼仪
宋
四锡
《元日》
17、高谈大笑拘礼仪
宋
王拱辰
《耆英会诗》
18、见客礼仪生
宋
魏野
《和王衢见寄》
19、礼仪今既备
宋
游九言
《庆余思永冠》
20、奉礼仪修献
宋
周端臣
《游籍田》
21、礼仪今太叔
明
李崇仁
《挽金太常》
22、起坐皆礼仪
明
张掞
《赠萧溪耕者》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