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抒情散文 > 深秋回乡记事(散文)

深秋回乡记事(散文)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4-03-12 09:20:47 阅读: 次

深秋回乡记事(散文)

自从父母不能做饭后,我们兄妹几个就开始商议轮流伺候两位老人。在村里住的哥哥提议每人十天,姐姐和妹妹住在县城,她俩没意见,而我在威海,来回一趟光坐车交通费就几百元,虽说我已退休,但还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

考虑到我的情况特殊一些,不可按照轮流的时间排班准时回去,只要不是父母重病住院等特殊情况,什么时间回去,可根据我的情况而定,回去一次可能多住些时日,对于我这些想法,兄弟姐妹也没提出任何意见。

这一次我是10月20日回去的,本来计划伺候父母20天左右,因为临时接到通知,11月3日去济南参加山东省写作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只待了13天就提前离开了。在家伺候父母的这些日子,通过与村民深入走访交流,加上自己的观察了解,回忆自己小时候住过的村子模样,再看看村子目前的状况,感悟颇多。

久违的农村赶集

 

父亲身体好的时候,自己经营着一块小菜地,加上哥哥家门前也有块菜地,吃菜基本上不用买,自从父亲住了两次院,身体越来越差,菜地也荒芜了,哥哥嫂子常在县城照看孙子,门前的菜地缺乏管理,也没长好,我回去这些日子照顾父母,吃菜问题就得靠赶集购买。

老家附近有两个集,一个是南边离村5里地的上庄集,赶集的日子是每个月的“逢5排10”;另一个是北边离村8里地的庙子集,赶集的日子是每个月的“逢3排8”,村里人一般都是赶这两个集。

自从1980年当兵离开家后,已有40多年没赶这两个集了,记得40多年前,赶集去上庄和庙子的路都是土路,村民赶集大都是步行,条件好一点的骑自行车。

现在都建成了柏油马路,公交车一天有七八辆来回跑,村民赶集的出行方式多种多样,坐公交,开私家车,开三轮车、摩托车等,自行车早就看不到了,步行赶集的人也是极个别。

第一次赶上庄集,我拿着两个购物袋是准备步行去的,走到村西头公路上,恰看到不远处公交站点刚停下一辆公交车,我急忙上了车。

上车后,我就对公交车司机说,我没带现金,可以扫码支付吗!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我让司机停车要下车,司机说,不就是1元钱吗,走吧!我赶忙说了声“谢谢”。

上庄集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现在赶集的地方离家不过3里多地,集市上卖的东西,只要老百姓需要的,鸡鸭鱼肉,各种蔬菜瓜果,油盐酱醋,各种面食等,应有尽有,这与40多年前的集市形成巨大的反差,那时的集市上买的东西就是自己地里种的瓜果蔬菜,而且品种有限。

我买了两大袋子东西用手提着往回走,本想步行回来,就算锻炼身体吧!谁知,没走多远,就碰上本村的村民孙某某骑着摩托车往回返,认出我后,执意让我坐车捎着我回来了。

第二次赶集,是被开私家车的村民李某某拉我去的,返回时坐的是本家大哥石某某的三轮车回来的。

第三次赶的是庙子集,我出门时带着几元零花钱,准备坐公交,在村头等车时,恰逢村里的村民陈某某,正开着私家车去庙子镇上上班,就这样搭了个顺风车。

返回走时,恰逢村里一本家兄长开着车从县城返回捎上了我。庙子集比上庄集大,卖东西的人多,东西品种也全,赶集的人更多。

 

看不见人 没地方玩

老家的村子是东西较长,西边靠近公路,父母住的老宅院在村最东头,这些年每次回家,无论是上午,还是上午,下公交后,从西头到父母住的老宅院,街上看不到几个人,偶尔遇到一两个,也都是坐在路边闭目养神的七老八十的老人,有时一个人也遇不着。

刚回去的头几天,我除了做饭收拾屋里屋外的卫生外,就是陪父母唠家常,或者玩手机,晚上,陪父母稍看一会儿电视,父母亲没文化,看不懂电视的内容,只是看个红花热闹,父母不想看了早早躺下睡觉,我也就关电视了,几乎一天都不出家门。

幸亏我带着一本《胶东散文十年作品精选》,不陪父母唠家常的时候,也不想看玩手机的时候,看看书来消磨时间。

母亲在家待够了的时候,就到家门口与半条街上仅有的两个老太太闲聊,父亲不愿出去,就坐在沙发上喝茶,喝够了就到院子里晒晒太阳,父亲从不和母亲一块出去玩。

母亲见我在家闲的难受的时候,就催我出去找住在附近的本家兄弟石志某玩,他老婆常在县城儿子家看孩子,石志某一个人在家玩电脑。

说是玩电脑,实际上他是在网上做点生意,偶尔找他玩一次可以,也不能经常去找他,去的次数多了,耽搁人家做生意也不好。

父亲知道,村西头大湾(村上一地名)官屋那里每天下午都有人,全村也就是那里人最多,父亲说,可以到那里去玩。

官屋是我们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据老人们讲,那里曾有一座关公庙,后来关公庙拆除后,旁边的这两建房子一直保存至今,村里人习惯称之为“官屋”。

小的时候,那两间破旧矮小的官屋,属于大队的办公场所,大队支部班子开会研究重大事项,都在官屋。

直到2005年,经当时的村支部研究决定,将官屋改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我去过好几次,平日里下午,就是有五六个七老八十的老年人,坐在午门前的戏台上闲聊,屋里摆着几张小矮桌子,十几个马扎,其中一张桌子上有一副象棋,其它也没啥。

再就是没事的时候,一个人围着村庄周围的地里转转,转了好多次,也没在地里看到几个种地的村民,那天早晨看到一对七十出头的村民夫妇,在自己地里忙活,走近和他们聊起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在修坟,有的年纪比他们小的也早修了坟。

我了解到村里户籍人口,共1100多人,那为什么看不到人呢?再详细了解才知道,村里常驻的人不到400人,其他的人都在外地打工,仅在县城买楼居住,户口在村里的就400人左右,原来如此!

母亲的清醒与糊涂

父母亲今年都是90周岁,在村里来说,比他们年龄大的也没有几个,放在全国来讲,也算是高寿之人。

从今年8月份那次回家起,我就知道母亲是有些老糊涂了,或者叫老年痴呆症,只不过不是很重,算是老年痴呆症的初始阶段吧!

其主要表现就是忘事,一件事反复问,刚告诉她马上就忘记,忘了就继续问,应该说小脑已经萎缩,失去记忆了。

 

邻村的二姨和小姨,来村里参加侄女女儿的婚礼,顺便来家里看她们姐姐,母亲对我抱怨说,你两个姨轻易不来,来一次都是空着手来,我很惊讶,便去问父亲,父亲说,你娘真是越来越忘事了,你两个姨来,谁都没空着手,又是奶又是鸡蛋的,她怎么忘得一干二净了!

还有一次,半夜三更,母亲起床后,看到外边天井里月光照的像白天一样,就对睡在外间的我大声说,你怎么没把天井的灯关掉,我说关灯了,那是月光,不是灯光,父亲听到后,也附和着我说,是月光不是灯光,她还是不信,非得亲自打开门,看了看才喃喃地说道:是月光,我还当是没关灯呢!

还有好些事,她都记错了,反而觉得自己说的对,不一一列举了。

你说他糊涂吧!她也不完全糊涂,甚至很清醒,比如:她自己的尿盆,每天都记得自己拿进屋里,早晨起来,还是一个人亲自拿到院门外的垃圾堆旁倒掉,再用水涮一下。

我看到裹着小脚,腿还有些疼,好几次给她拿,她都不让我动,

还有一次,如厕不及时,把裤子都弄脏了,怕我看见,自己一个人趁我不注意悄悄洗了,我既然回来伺候她老人家,这些活她吩咐我做就是了,但她不这样想,只要自己稍微能动,她就不让我给她倒尿盆、洗衣服等。

那天中午,我看她自己找出针线,戴上顶针,我以为是缝什么呢!原来是我拿回去的一个购物袋提着的带子断了,还有她自己的穿的一双布鞋后脚跟那里坏了,一个人正带着老花镜在那里缝补,看到这一情景,我一阵我心酸,要知道,我那老娘十七八年前,因为青光眼做手术后,现在只剩下一只眼了。

现在母亲的状态,正可谓是一半清醒,一半糊涂。

这次回去待了13天,既是这么多年来回老家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回老家亲自为父母做饭。

小时候,在家里依赖父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是粗茶淡饭,那也是母亲自为你做的饭,当兵出来后40多年了,直到去年为止,每一次回去,都是母亲亲自为我做饭。

我都六十多岁的人了,才第一次给父母做饭,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六十多岁的人了,父母还健在,这就是福气。

回家这些日子,看到二老的精神状态良好,生活还能自理,身体好些时,还能帮着做些简单的家务,我心里十分高兴。我走的时候,母亲对父亲说,但凡我和你爷(爹)能做点吃的,就不用你们姐弟四人轮流伺候。

话是那么说,我还是不放心,回威海又有些日子了,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时常打电话问候他们。我现在是24小时开着手机,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毕竟父母都是九旬老人了。

本文标题:深秋回乡记事(散文)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