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短文学网,最全的爱情伤感短句,经典短句,及各类搞笑、个性唯美短句.欢迎收藏本站!
励志 | 爱情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古诗词 > 有关范蠡与西施的诗词

有关范蠡与西施的诗词

作者: xiaobai 来源: 时间: 2023-08-04 22:56:21 阅读: 次

有关范蠡与西施的诗词

1.历史上范蠡和西施什么关系

范蠡是当时越国的大夫,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因深知越王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于是隐姓埋名出走。

本来范蠡和西施没有任何关系,但因有范蠡泛于西湖的传说,后人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如花美眷西施为伴,同时也给西施安排了一个虚假的美满的结局。 《越绝书》是东汉袁康所撰,记吴越两国史迹及范蠡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

例如《越绝书》就这样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姓氏书辨证》卷三中也说,范蠡到了齐国以后,自号鸱夷子。 民间还有一些纪念范蠡与西施爱情的场所。

说是在范蠡送西施去吴国途中,二人情难自抑,双宿双栖,生下一子。 等他们一路磨蹭到吴国时,孩子已能张嘴说话。

至今吴越间还有一“爱子亭”,用于纪念范蠡与西施的爱情结晶。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传说中这个孩子后来送给别人抚养就再也没有找回。

《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却没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说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 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没有听到这方面的传说,还是司马迁特意不写进去,今天就无从知晓了。

因此有关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或者跟随范蠡归隐于西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仍是有待探索的谜。

2.琉璃一词是从西施与范蠡的故事中来的吗

琉璃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的.范蠡以为这种物质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之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同年战事起,越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离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还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眼泪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这个名字的谐音,并由此演变而来的.。

3.有关西施的诗词

1、《西施》——唐代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2、《咏苎萝山》——唐代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译文: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3、《子夜吴歌·夏歌》——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4、《乌栖曲》——唐代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译文: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轻歌曼舞,朱颜微酡,吴王的享乐还正处在兴奋之中,却忽然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吴王与西施寻欢作乐已慢慢进入尾声。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一轮秋月越过长空,天色已近黎明。

5、《西施咏》——唐代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4.关于吴王和西施的诗句

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 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5.关于范蠡、西施的故事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宛若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

关于西施的传说像西湖的荷花一样不可尽数,然而,这位江南女子如何从苎萝村走向春秋大舞台,如何从一名村姑成为绝代美人? 2500年前,吴越战争以越国惨败而告终。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企图复仇雪耻。

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范蠡风流倜傥,享有“范郎”之称。

是越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西施的好友郑旦悄悄地爱上了范蠡。郑旦和西施是苎萝村的一对姊妹花,像两只美好的蝴蝶,让全村的小伙子垂涎欲滴。

范蠡来到苎萝村,见到两位美女,几乎忘却公务,陶醉于爱情的美酒中。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

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聪明的西施艰难地学习吴语,可是,她失败了。

只有酒醉之后才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吴音。临行前,西施和范蠡一夜缠绵,相许了一生的爱情,然后范蠡把两位美女送往吴国都城——姑苏。

吴王夫差被面前的绝色震惊了,大臣伯嚭受了文种的贿赂,为越国充当说客,而伍子胥老成持重,一眼就识破了越国的美人计,请求诛杀西施。夫差,这位盖世英雄,春秋霸主,宁可舍弃江山也不愿放弃西施,他杀了伍子胥。

为了讨西施欢心,夫差建造了响屟廊,箭泾,明镜十八影,西施也沉迷于夫差如痴如醉的爱情中。两人在灵与肉的交融里,感受到爱情的青春脉搏。

十年生聚,越王勾践卷土重来,姑苏城毁于一旦,范蠡率领大军荡平了吴国,夺回西施。然而,西施却心灰意冷,鄙薄范蠡将自己的心上人拱手相送的名利之举,愿为夫差殉情而死,而越国王后因为嫉妒,竟派人劫杀西施。

范蠡救了西施,弃了功名,两人重归爱情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

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

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

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

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

“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

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

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

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

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

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6.关于西施的诗句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胎?但愿君王诛伯否,不愁宫里有西施!王安石<<;西施>>

7.西施和范蠡说他们的书有哪些

《墨子》开头就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就是“沉”。按一般说法,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应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

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的逸篇对应,这逸篇在《吴越春秋》10卷之外,见于明朝杨慎的《丹铅录》,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鸱夷也就是装伍子胥尸体的那种皮囊。

《东周列国志》中沉西施是越夫人所为,说勾践班师,带回西施,越夫人让手下偷偷引出,绑大石沉江中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后人因此发挥,说范蠡指使沉了西施。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荆公议论”,批评王安石“贱妾何能作祸基”的说法,感慨“范蠡霸越之后,脱履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

然犹挟西施以行,蠡非悦其色也,盖惧其复以蛊吴者而蛊越,则越不可保矣。于是挟之以行,以绝越之祸基,是蠡虽去越未尝忘越也”。

西施究竟如何媚人?《庄子·天运》中已有“东施效颦”故事,说西施是“病心而颦其里”。蹙额为“颦”,是以忧郁撩人。

庄子大约比墨子晚出生100年。 唐以前,十六国时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卷三有一条,说西施、郑旦送到吴国,“吴处于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

“椒”是花椒,“椒花坠红”之后才成为后妃居所的代称。《拾遗记》此条说,两人当轩而坐,理镜靓妆于珠幌内,偷窥者莫不“动心惊魄”,吴王也因此妖惑忘政,等越兵入国才抱二女逃进后花园。

“越军乱入,见二女在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值得注意的是,此条还记范蠡在越国时日进千金,“家童闲算术者万人,收四海难得之货盈积于越都,以为器”。

铜铁之类堆积如山,或藏井中,称为“宝井”:奇容丽色溢闺房,称为“游宫”。也是个腐败分子。

南朝梁任的《述异记》记夫差当年与西施在一起情景为:吴王三年筑姑苏台,围墙绵延五里,宫妓千人。 又别立春宵宫,为长夜饮,造千石酒缸。

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 夫差死后与范蠡相携归湖,是西施最具诗意的一个结局。

此结局最早出现于《越绝书》:“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到元代,剧作家赵明道将它编成完整故事。

遗憾《全元戏剧》中只收到他《陶朱公范蠡归湖》的最后一折残本,结尾范蠡唱:“西施,你如今岁数有,灭尽风流。人老花羞,叶落归秋。

往常吃衣食在裙带头,今日你分破俺帝王忧。我可甚为国愁?失泼水再难收。

我心去意难留,你有国再难投。俺轻拨转钓鱼舟,趁风波荡中流。

” 现在流传下来范蠡西施故事,最完整复杂大约是明朝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梁辰鱼是昆山人,《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

“浣”是洗涤,晋朝孔晔的《会稽记》中说,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乃西施当年纱石。 “”就是“浣”。

到《浣纱记》里,开头变成范蠡游春到萝,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 《六十种曲》中收的《浣纱记》共45出,第8出才是勾践臣吴,文种定策献美女已是第22出。

因遍国搜求不见,第23出范蠡才以“国家事体重大,岂宜吝一妇人”,亲自到萝说服西施。 他对西施说:“社稷废兴,全赖此举。

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

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家国一体,暂时牺牲是为永久将来,逻辑是说得通的。 剧中越夫人教西施歌舞与姿态横陈之术,勾践又亲为送行,说的也是“诱其恋酒迷花,去贤用佞,则寡人几年之仇可报,美人旧日之盟可续”。

西施如此作用无疑是肉弹一颗,任务就是最大限度消耗夫差的体力精力,所以第三十出“采莲”,夫差一上场就说:“自从西施入宫,妙舞清歌,朝欢暮乐。 不多日,算不得尽了上千遭云雨之情,记不得吃了上万种合欢之酒。

不但姿容娇媚,更兼性格温柔,我这几根老骨头,必定断送在她手里。”夫差兵败后西施还在唱:“舞罢中宵入洞房,笑倚东窗下白玉床。

看微微残月下回廊,伴君芙蓉小帐焚香,且风流几场。” 《浣纱记》最后结尾,把躲祸远遁、恐留倾国迷君与脱履尘埃结合在一起。

范蠡与西施的因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

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归正道。” 。

本文标题:有关范蠡与西施的诗词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相关阅读

文章列表

最新消息

欢迎收藏
我们的努力,只为得到你最好的认可,请认准我们的网址。
友情提示: 喜欢我们网站的人,请收藏我们网址,以便下次更快捷进入,了解更多精彩的文化。